阿禾将这些纸鹤一一陈列于“万问堂”中央,题匾曰:
>**“四海之内,皆有不得眠之夜;
>星辰之下,俱是寻光之人。”**
夏末,第一届国际问学大会召开。各国师生齐聚太庙广场,每人手持纸鹤,面对星空发问。有问“战争能否终结”,有问“贫富能否共存”,最震撼一问出自非洲少年:
>“白人说上帝爱所有人,可他们抢走我们的土地时,上帝在哪里?”
全场肃然。
赵珩以帝王之尊亲临现场,未带仪仗,只携一只普通白纸鹤。他在万众瞩目下展开,朗声念道:
>“我拥有天下,却常常梦见自己是个乞丐,在宫墙外徘徊,不敢敲门。
>我问自己:如果我不是皇帝,我还会被尊重吗?
>如果没有龙袍,我的话还值得听吗?
>若有一天,所有人都能平视我,而不是跪拜我,那才是真正的太平。”
他说完,将纸鹤放飞。万千纸鹤随之升空,汇成一片流动的银河。
阿禾站在高台上,望着漫天飞舞的疑问,忽然觉得,谢秀奇和林先生真的从未离去。他们的灵魂不在碑文里,不在史书中,而在每一个敢于说“我不懂”“我不服”“我怀疑”的眼睛里。
多年后,一位史官撰写《信火纪事》,在结尾写道:
>“世人常谓:盛世在于武功赫赫、赋税充盈、万邦来朝。
>然观赵珩一朝,最耀目者非宫殿巍峨,非疆域辽阔,而在**人人敢问**。
>百姓不再等待圣旨解惑,而是彼此问答;
>官员不再讳疾忌医,而是主动求谏;
>连孩童游戏,也流行‘答非所问’??一人提问,另一人必须反问,否则算输。
>此风盛行,以致民间谚语更新:
>‘以前怕皇帝,现在怕没人问你问题。’”
最后一章,他摘录了阿禾晚年授课录音中的一段话:
>“我们不是要推翻什么,而是要重建一种能力??**面对复杂时不急于站队,面对权威时不盲目顺从,面对自我时不逃避痛苦。**
>这种能力,叫做‘清醒地活着’。
>而它的起点,永远是一只小小的纸鹤,承载着一句轻轻的:
>‘我有一个问题……’”
风穿山谷,铜铃轻响。
十三秒一响,不多不少。
仿佛在说:
**他还在这里。**
**我们仍在问。**
**光,还未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