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实是轻鬆不少。
到了地方,程阳把车停在灰扑扑的砖红色骑楼下时。
不远处的水泥电线桿上的广播喇叭,正滋啦滋啦播著潮剧《陈三五娘》。
这让程阳有些无语。
真当老家那边的地盘了。
他摸出钥匙串上掛著的钥匙,打开了一楼的门面。
这里没什么改动,改动多的是防水和排水。
因而他们只是看了一会便被程阳带著上二楼。
“妈,地方不大,你看看还需要添加什么。写下来,我后面去找找。这些也是熟人送来的。”
地方虽小,但远比棚屋和老家的瓦片夯土房好看多了。
王秀兰来回细细走了几趟,程建山也跟著时不时点头。
他们才来不到一个月,就已经比许多人先住进了小楼,满意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王秀兰指尖拂过樟木柜的铜合页,那上头似乎还凝著附近市场鱼档吹来的腥气。
“真好。”王秀兰高兴道。
程建山正拿搪瓷缸量著窗台尺寸,缸身上“安全生產”的红字映在玻璃上,说道:
“用杉木条钉个置物架,咱们家里有一些料,我特地留著的。”
“窗帘用碎布头拼拼就可以了。”
王秀兰扯了扯程阳临时掛在窗户的化肥袋。阳光透过窟窿眼在地上的红色六角砖地上洒出光斑。
“棚户区张裁缝那有边角料,一包盐就能换不少。”
窗外飘来车辆的叮铃铃声,收破烂的老汉拖著板车吆喝『旧报纸换火柴』。
王秀兰忽然指向墙角:“这柜改改能当碗橱。”
说著,她屈指敲了敲柜门,发出沉重浑厚的声音。
“木料不错。”王秀兰满脸笑意,十分满意。
这是他们在鹏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家,两人都很是高兴。
程阳望著父母在光影里忙碌,时而交流,时而发笑的背影,忽然想起在老家的场景。。
程阳望著父母映在墙上的光影,母亲比划碗橱改造的手势,像极了在老家灶台捏粿条。
父亲量窗台的背影似当年夯土块的样子。
这让他想起老家屋樑上那窝年年返巢的家燕,衔来的新泥总要混几根稻草才肯筑巢。
接下来,程阳带著父母去林为民的信託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