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雍正对太子还是很好的 > 第86章(第1页)

第86章(第1页)

大清的全面海禁政策是在顺治朝,当时主要是是为了防备台湾的郑成功,康熙亲政后逐渐放开,直到五十六年时再次禁赴南洋贸易。

胤禛登基后,由于国内一团糟,他殚精竭虑收拾家里还忙不过来,哪有精力关注海禁之事。此时弘书提起,他也想起,其实这几年一直有闽越地区的官员上书请求废除禁海令之事。

而他没有详细考虑此事,一是上面说的忙不过来;二则是上书官员不多、没有形成大的风向;三则是,他对开海禁之事也有忧虑。

“你皇玛法当年禁赴南洋贸易,有一部分海盗猖獗的因素,更多的却是因为当年出海贸易者大多留居南洋,回来者不过半数。两广闽粤一带小民流失,农田无人耕种、白白荒废,甚至有村镇整个消失。”胤禛沉吟着道,“此外,朕当年也着人调查过通商口岸之地,当地因为将大量货物卖于洋人,导致金银、铜觔、丝绸、茶叶等价格日昂,一度到了当地富户都用不起的地方。这还只是轻的,更大的问题是,当地的良田不再种粮,大量改种桑树、茶树等,致使米价腾贵,当地府衙收不上税粮,仓库空虚,一遇灾根本无粮可赈,只能等朝廷调粮。但调粮又不是不需要时间,在等待的这段时间,就不知道有多少小民饿死了。”

胤禛叹道:“朕也知道,沿海有不少小民靠出海贸易和捕鱼为生,但这些问题不解决,朕始终不敢轻易开海禁。”

弘书能理解阿玛的想法和逻辑,中国自古地大物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让帝王们不需要去想,如何从外部擢取资源养育百姓,只需要思考如何开发眼前这块土地就成。

而过去中国又一直处于世界顶端,世界也并没有如今这般联通,所以并不需要考虑什么世界形势和发展趋势。

但现在已经不同了,这个时候,正是世界性市场开始成形的时候,以大清现在仍旧居于世界前列的强大竞争力,只要参与进去,大力发展航海贸易,不但能主导南洋市场,甚至能在日趋活跃的国际关系上成为主要角色。

“您说的这些确实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但儿臣以为,在开海禁带来的好处对比下,这些问题就不值一提了。”弘书道,“百姓流失、土地荒废、物价腾贵,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卖出去的东西数量还不够多、附加价值还不够高。实际上,只要数量够多、附加价值够高,仅仅是大量流入的黄金白银,就已经能够解决上述的那些问题。除此之外,这样做对我们最大的好处,还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刺激民间的主动性,令他们主动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升咱们大清的整体生产力。”

“皇阿玛,现在和过去已经不同了。儿臣以为,咱们大清不应该再只盯着脚下这片土地,还需放眼看世界。”

“儿臣近日在读战国史,发现以现在的世界形势而言,咱们大清实际上已经处于新一轮的‘七国争雄’之中,是做秦始皇一统天下,还是成为被扫的六合,端看咱们的选择。”

第69章

开海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随口就能定下的,尽管在弘书的劝说下,胤禛已经意识到海外贸易的重要性和好处,却也表示,要与议政大臣们商讨过后再决定。

不过,“海外贸易之权和北海贸易新城之权都可以允你,但你行事要低调些,不要像报纸书局那样大张旗鼓。”胤禛还是不想让儿子给朝中大臣留下沉湎商贾之事的印象,本来这小子喜欢研究奇技淫巧就被一些人诟病,这一点好歹最后还能用心系百姓圆回来,但如果老是亲身上阵去做生意赚钱,即便你说你赚的钱都是用来做正事也不行,有些人他就将士农工商刻在骨子里,堂堂皇子去做商贾之事,就是自甘下贱。

胤禛沉吟了下:“你年岁也不算小了,这样,你回去自己在八旗里看一看,若有觉得不错的人才,朕将他们所属的佐领赐给你为属人,以后这些事,就让他们出面去做。”

“皇阿玛~”弘书好生感动,这阿玛真的,他哭死,怎么会有这么好的阿玛啊,竟然还能自己挑属人,“那要是儿臣看中的人是上三旗的呢?”

胤禛磨了磨后槽牙:“别得寸进尺。”这个臭小子,真是给他点颜色就能开染坊,这就开始明目张胆地惦记上三旗了,这跟惦记皇位有什么区别。

弘书偷笑,面上还装,试图挑战他阿玛的底线:“啊~皇阿玛好小气哦~”胤禛额上的青筋跳了跳,忍无可忍,怒道:“给朕好好说话,再敢这样就出去站在门口用这语气给朕大声说一天。”

这封口令天下无敌,弘书立刻闭嘴,比划着给自己嘴巴贴上一道封条。

胤禛警告性地瞪了他一眼,道:“滚下去吧,尽快把这次谈判的叙功写好呈上来,朕好论功行赏。记得公平公正,若有错漏携私,朕可不会轻轻放过。”

虽然语气不好,但实际说的内容却无疑是又给了弘书一大好处。叙功就是给这次参与谈判的诸人定下功劳,谁多谁少,全由他定,胤禛根据他的叙功奏折来论功行赏。可以说,这一项算是把住了徐本他们的命脉,也将徐本这些人打上了六阿哥的烙印,以后无论徐本他们走到哪一步,都要记得弘书的提携之恩。

——虽然功劳是他们自己实打实立的,但只有上司认可你的功劳、愿意替你表功,功劳才有意义,否则怎么会有知遇之恩一词呢。

“是,儿臣告退。”

弘书心满意足地离开。

胤禛叹了口气,继续处理奏折,年底了,马上要封印,各部送上来的基本都是年终总结类的东西,而外任臣子的奏折基本都是恭祝圣上新春喜乐。

胤禛每一本都会详细看过,然后批阅,从他写下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他对这个臣子的态度。

譬如鄂容安他爹鄂尔泰的折子:“卿能知朕心,朕心甚慰。花苗生苗等归附之事,卿做的甚好,再等一二年,云贵两地安定,朕便调你回京,经年不见,甚是想念。不必挂心家里,汝子鄂容安甚佳,与朕之六阿哥相处亦好……”

再譬如湖广总督迈柱的折子:“一切吏治,湖广不及他省,自然是,迈柱不及他人也!”

就在这种一会儿深情款款一会儿冷嘲热讽的批阅下,一沓奏折很快见底,胤禛翻开最后一份,没看多久眉头就皱了起来,看到最后勃然大怒。

“来人!传怡亲王!”

弘书很快便被告知,他离开后不久,阿玛不知为何大发脾气,紧急传召了十三叔。

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快来给他通消息呢?因为有人谣传,胤禛是因为他生气的,召见怡亲王是要处置他。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