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太子暗恋守则知乎 > 江南月故人情(第2页)

江南月故人情(第2页)

她推开窗,薄荷的凉气涌进来:“殿下进来喝杯茶吧。”

李承恩走进来时,带着身夜露的湿。左忆给他斟了杯甘草茶,茶汤在白瓷杯里泛着浅黄。“江南多雨,我让周瑞给你备了防潮的药箱。”他从袖中取出个小巧的铜制温度计,“这个能测水温,验毒时用着方便。”

左忆接过温度计,这是她之前和李承恩闲谈时描述的,没想到他按描述的样式,让工匠打造了出来,铜壁上刻着细密的刻度。“多谢殿下。”

李承恩看着她,想说些叮嘱的话,喉头却像被什么堵住。他忽然起身,从书架上取下那本她常翻的《洗冤录》,在扉页上写下一行字:“江南月,故人情。待我,寻你。”

字迹力透纸背,带着他惯有的沉稳,却又藏着几分不易察的急切。左忆将书收好,指尖划过那行字,像摸着他温热的指尖。

左忆轻轻的笑了“殿下可还记得欠我一杯桂花茶,莫要忘了”

“定不负此约”

第二日清晨,京城的城门刚开,左忆的马车便驶了出去。李承恩站在城楼上,看着那辆青布马车渐渐消失在官道尽头,手里捏着片她昨夜窗台上的薄荷叶,凉意从指尖漫到心底。

他忽然想起春祭那日,皇帝对他说的话:“承恩,你是储君,心要通透,不能太暖。太暖了,容易被人看透。”那时他不懂,如今看着空荡荡的官道,忽然明白了——赏江南宅院,哪里是为左忆避风头,分明是在告诉他,有些牵绊,该断就得断。

可他断不了。那枚银护指,那本《洗冤录》,那个在验毒时眼神发亮的姑娘,渗进了他的骨血里。

马车上,左忆掀开窗帘,望着渐渐远去的京城轮廓。李德全派人送来的“护送”侍卫,正不远不近地跟着,明着是保护,实则是监视。她将那支兰草银簪拔下来,放在掌心摩挲,簪尾的“忆”字被体温焐得发烫。

皇帝的深意,她懂。李承恩的挣扎,她也懂。这场风波里,她是破局的刀,却也成了碍眼的锋。离开,是眼下最好的选择。既顺了皇帝的意,也让她能在江南,彻底查清那些藏在“醉颜红”里的未了之事。

只是……心里像空了块,风一吹,就泛起薄荷般的凉。她想起李承恩在城楼上的身影,想起他写下“待我,寻你”时的眼神。

马车碾过官道的石子,发出规律的声响。左忆靠在车壁上,闭上眼,鼻尖似乎又闻到了济世堂的药香,混着他身上的檀香,清清淡淡,却让人安心。

江南的月,该和京城的不一样吧?她想。或许更柔些,像他写在扉页上的字,藏着未说尽的情意。

车窗外,春风拂过麦田,翻起碧浪。左忆睁开眼,望向远方——那里有太湖的波,有染坊的烟,有未了的案,或许,还有一场值得等待的重逢。

马车渐渐驶入江南的烟雨里,将京城的风,远远抛在了身后。但左忆知道,有些东西,是风带不走的,比如那支兰草银簪,比如那个在心里越来越清晰的身影。

车轮滚滚,像在谱写一首未完的诗,诗里有江南的雨,有长安的风,还有个在风雨里执着前行的女子,和她药箱里的千般故事,万般牵挂。

而京城的紫宸殿里,皇帝看着李德全递上的密报,上面写着“左忆已出京,太子殿下独上城楼,立三刻乃归”。他将密报放在烛火上点燃,火苗舔着纸页,映着他眼底深不见底的光。

烛火渐渐熄灭,留下点灰烬,散在沉沉的檀香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