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又有抽奖了!
李锦眼神微闪,他好像知道什么是关键信息了。
“此话当真?李郎君还有关于食用油的一些想法!择日不如撞日,左右本官今日无事,能谈的就一起谈了,说说你的想法吧。”
李锦收回思绪,只是脸上的欣喜根本没能藏得住。
坐在对面的卫砚舟看了他一眼,默默低头吃了一口红薯,香甜味入嘴,一向不爱吃甜的他却半点没觉得排斥,反而想起了某种令他想了许久的味道。
再次抬眼,他正好瞧见李锦口若悬河。
李锦生得俊秀,未施粉黛下莹润饱满的唇一张一翕。
“吴县令,那我就直说了,现在有辣椒种子和红薯种子,我也曾听几位胡商提过此物该如何种植,现在我最缺的就是地,适合种植红薯辣椒的,没有任何归属争议的地。”
“种红薯的话最好沙土壤,而且要保持干旱,但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充足水源。”
既然都已经提了要求了,自然就要把能想到的都先提出来。
“辣椒的种植条件也差不多,但有一个要求,就是种辣椒前的地不能是刚种了落苏的,如果是刚种过大豆那就更好了。”
吴致尧不解,问:“这是何用意?”
卫砚舟也看向他。
好吧,小葵花锦锦课堂开课了!
“植物生长与人一样都需要养料,也会被疾病侵染,能理解吧?”
两人都表示理解。
李锦继续讲解。
“虽然都需要养料,但每种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并不相同,例如大豆需要的养料是土壤中的甲,茄子则需要养料中的乙,那自然就是今年种大豆,明年种茄子,轮种得好。”
“妙极!”吴致尧恍然大悟,“《齐名要术》所言‘岁易’之言当也是此意了。”
李锦点头,“正是如此,吴县令可真是博闻强识、心忧百姓啊,居然连农书都研究得如此透彻。”
他这话也不是随意乱夸的。
瑞宁年间,北朝的人才选拔制度趋向多元化,采用的是科举为主,举荐为辅,多元途径并进之路。
据他所知这位六品县令那可是正儿八经科举考出来的。
但是这年代的科举有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科目,但这些科目并不涉及农学。
而朝廷机构中,户部、工部、司农寺、都水监都涉及到农业。
不过其中大多是对土地、粮食、农民的管理,并没有专门从事农业研究的部门。
《礼记》记载,“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
下面的人通常都是跟着上面的人做事的,不是听从命令,而是听从行为。
所以即便重农是这个时代的基调,但统治者没有将心思真正放在农业生产上,下面的人更不可能关注农业。
百姓们自然依旧是最贫穷的阶层。
这倒也不是说北帝不行,只是时代局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