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瘦高。
站在那里,像一棵柏木。
一棵枯败的,空了心的柏木。
指节嶙峋凸起,像极了树干上的节子。
这节子一下一下悠然又散漫地叩击着竹木片。
啪,啪的声响轻微,又沉闷。
殿中一片死寂。茜色深衣的女子稽首至地。
她的手指纤长而苍白,在这样的叩击声里,与额上的花枝步摇一起,微微发着颤。
萧珣也跪着。
小儿不用守着那么严苛的礼。或者,他因为是皇帝年过六旬得来的幼子,得了些天然的宠溺和恩典。
比如,他直着身子跪下,而没有遭到苛责。
他想趁机探头看,皇帝手上的竹木简到底写着什么字。但是以失败告终。
他还是太小了些,只有七岁。
他挺直了身子,正对着的,是皇帝的玉组佩上的一对玉觿,像两把闪着凛光的弯刀。
哪怕使劲抬头,他看见的也不过是竹简上的落款“天狩三年冬十二月”,再往上就看不见了。
包括皇帝的脸。
在萧珣无论过去,还是后来的记忆里,皇帝的脸与他的别处不同,总是一个模糊的影儿。
他看不见他的脸。
皇帝是皇帝,远远大过了父亲这个身份啊。
除了在床榻上,他很少俯身。除了在书案上,他很少低头。
不过,他到底还是抱过萧珣的。
抱的动作生硬。两手环在萧珣的胳膊上,因为枯瘦,更像是箍紧了他,指尖与指甲隔着衣衫直嵌到肉里。
双腿在身下,则让萧珣想到了太液池冬日的河滩,水落石出,残枝横斜,扎得人生疼生疼的。
让萧珣更不舒服的,却是气息。
一种,若有若无的,腐味。
他说不清是从哪里而来,但坐如针毡。
眼前明明是龙蟒与日月纹绣的玄衣,永远都是新的,熏过龙涎香啊。
帷幄低悬着,这是入冬新换的鸿羽帐,博山炉的青烟袅袅缠在上头。
座下织锦的席子,身后倚靠的隐囊,也是常换常新的啊。
萧珣不敢吭声,盯着那三重衣下的褶痕。
好在这样的时刻是极短的,极少的。
比起抱他,皇帝更喜欢抱着他的阿母。
萧珣,一个稚子,被人抱着的时候,只会将整个身子沉沉往下坠。
而他的阿母就不同了。李婕妤绕在皇帝的身上,脚尖却勾着席缘。
看过去,就像是一朵柔软的、轻飘飘的彤云。
有时,当皇帝将枯瘦的手埋入这朵彤云里,上下抚摸的时候,一旁伺候的内侍低着头,勾着眼帘,能看到深衣的裙摆散开成了花。
里头花朝的女子,露出了一截绷直的,已经发了青的脚踝。
阿母有没有闻到过那样的气息呢。萧珣本想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