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莹莹干不来那个,在家给爹娘和哥嫂做晌午饭。
菜园子里摘的黄瓜和洋柿子,拍个蒜拌一拌,让钟新澄给她烧火,和面贴了一锅玉米面饼子,贴饼子的锅底,还炒了南瓜,老南瓜烀的烂乎乎的,放盐和辣椒,用饼子蘸着吃,极为下饭。
农村的孩子就没有不会做饭的。
天天看大人做,看也看会了。
干劲十足的村里人,中午饭都是在地头吃的。
家里孩子或者媳妇做了饭,用碗盛了,放菜篮子里,盖一块布挡飞虫,再带一大罐凉白开,吃的喝的都有了。
钟莹莹装好饭,就跟钟新澄提着篮子去地里了,中途还碰到了小伙伴。
他们的饭也都在篮子里,准备拎到地头和大人一块吃。
省城的记者王明背着个公文包,带着相机和笔记本,沿着田间小路走来时,正赶上村里人休息,围坐在地头,就着自家人送来的吃食,吃饭呢。
“老乡们,省报的记者同志过来采访了,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呢?”镇长高声招呼道。
“修渠呢,今年秧插的快,就寻思挖一挖渠,明年引水也方便些。”村长乐呵呵道。
“记者?咱们钟家岗这么出名了吗?”
“会给咱们拍照吗?”
村里人七嘴八舌的议论着。
王明听见了,笑着扬了扬手里的相机:“接到投稿,听说咱们村的知青和乡亲们一起研究出了插秧机?我来取取经,顺便拍几张照片。”
人群顿时热闹起来,还真的给拍照啊。
城里照相馆想拍照可贵了,他们都舍不得。也不知道这记者拍照是不是免费的。
“不知道你们是咋想着要做这插秧机的呢?”问的是村民,看的却是知青。
“嗐……还不是知青同志干活慢,然后想用点轻省的法子……”老楚话还没说完,就被村长用胳膊肘杵了一肘子。
会不会说话啊,说的好像知青同志想偷懒一样。
虽然事实好像就是那样。
“王同志,这事儿得从一开始插秧的时候说起……插秧时知青们发现手工插秧太慢,就想着有没有更快更省力的方法,然后就想到了插秧机。”
“图是这位知青同志画的,他叫周岱,是位顶好的同志。”不是村长当初嫌弃知青过来干活添乱,还白吃饭的时候了。
“村长谬赞,是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做出插秧机。”周岱的脸微红,有些不好意思。
“试验田的地和牛都是村里给的,村长还从账上给划了经费,我们一次次失败,村里人也没有介怀,反而一直给予支持。”
他挠了挠后脑勺:“其他几位知青也帮了很大忙,组装调试都是大家一起完成的。”
“做插秧机的木头和竹子,都是村民们赞助的。”
王明笑了笑:“你这个小同志谦虚的很啊。”不抢功,不居功,王明对他有了几分好感。
村长突然插了句嘴:“咱们村还办了扫盲班,每天都学习呢。”
镇长夸奖道:“咱钟家岗的同志都是好样的,农闲也不忘学习提升自己。”
“连娃娃都是好样的。”
钟莹莹、钟新澄、楚秀秀几个孩子猝不及防被点名,惊的手里的碗差点打翻。
随即想到是在夸自己,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王明眼疾手快按下快门,画面里:几个娃娃端着碗笑的露出门牙,小的那个男孩子还缺了一颗牙齿,身后是刚种完没多久,排列整齐绿油油的秧田,一派童趣自然。
既能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朴实勤劳,又能看出孩子们的生动活泼,这照片拍的好啊。
最后给钟家岗的村民和知青们拍了一张大合照,采访就算是结束了。
王明从公文包掏出个信封:“李莉莉同志,这是报社给您的表扬信,还有十块钱稿费—您投稿的那篇《论钟家岗半自动插秧机设计与实践》在省刊发表了!”
李莉莉颤抖着手接过信封,这不是她第一次拿稿费,却是下乡后第一次拿稿费,虽然十块钱对她来说不是很多,但是意义是不一样的。
镇长也笑着说:“恭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