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我们可以对日军的作战能力进行一个总结。单兵持续作战的行军能力每天50KM,如果有舟车辅助,每日可保持100KM以上的强度。单日强行军可达80KM,强行军后至少可作战6小时,而这样的战斗,他们可以持续1个月。这是机动能力,如果欧美军队不是借助机械化,肯定是吃不了这样的苦的。
机动能力之外,是射击能力,单兵达到了800M外射击,对静止目标80%命中率、对移动目标70%的命中率。在以往日军与民国军队的冲突中,一个日军冲锋小队甚至在冲锋过程中,最多能射杀高达25名民国士兵。
其三,是侦查和隐秘能力。因为火力不如欧美,所以日军极其重视侦查和隐秘,日本忍术讲求变形、潜踪和暗袭三原则,他们力图将这三原则融入现代陆军战术中。
其四,是小战术能力,由于其武器低劣,日军讲求以人的努力来弥补。例如避弹奔跑、狙击与反狙击术、突发情况下的防守与反击、交替追击术、行进间接敌的展开、遭遇作战、多点渗透的主动进攻、侧翼攻击等。通过这些训练,发挥日军38步枪弹道稳定的优势,就可以获得极高的射击精度,杀伤能力很强。
在精神上,日军的“武士道”精神崇尚进攻、崇尚光荣地死。作战意志的坚定,并不逊于我们自己的部队。日本是一只疯狗,疯狗自然有疯狂的精神。
场下鸦雀无声。李思华冷冷地说道:“我知道现在有些指挥员整天在说战略战术,好高骛远!不知所谓!”台下有的人脸色发红。
“占领大西北后,我们多数部队,应该可以赢得1年以上宝贵的训练时间,我们是为了还我大好河山的祖国而战,应该有更高更积极的努力和训练精神,而且我们有更丰富的物资支持。如果这段时间,还有部队不能训练到日军的普遍水平,这是要杀头的问题。单兵的训练水平都还没有提高上来,你们有什么资格去奢谈战略和战术?自己不知道有几斤几两吗?一个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台下的朱德、曹子卿和刘伯承等人也坐不住了,小声商量要在部队中进行一次整风,狠狠地纠正风气,掀起大练兵、大演练的运动来。
李思华继续阐述日军的缺点。
“日军的缺点最根本的就是“穷”,所以演变出“小短腿、旧战术、崇蛮勇”的大缺陷。”
“现在已经是汽车主导的机动时代,而日本由于缺钢、缺油,所以军队中对于机械化本能地抗拒。主要还是靠士兵的两条腿,这在机械化时代,就使得他们大部队的机动性,是很差的,在全球恐怕都排不上前20位,连波兰军队都比不上。日军的机动性优势,是在战场小范围的人力机动优势;放到大范围内,那只剩下劣势。小短腿再勤快,还能跑得过4个轮子?”台下一阵窃笑声。
“旧战术,就是日军高层将领比较保守,他们迷信于以前的成功,其作战模式不脱炮兵轰、步兵冲,最多来个几十架飞机协同下。相对于真正的世界强国,他们的那点炮火和炮弹,简直就是那个吝啬的葛朗台。无论是德国的坦克闪击战,或者是苏联的人海步坦协同作战,这样的现代大规模用兵战法,日本第一是没有装备,第二是打不起,第三是想不到。”
“崇蛮勇,是日军从“武士道”精神中延伸出来的。总是指望用野蛮和不怕流血的玩命精神,压倒敌人,就像疯狗总是用它的疯狂来吓人一样。最典型就是其“猪突战术”,在日俄战争中首次应用,指望通过不计伤亡,用人数优势和无畏精神,直接压垮敌人。发明这种战术的乃木希典被日军奉为“军神”,此后一直强调这种精神。”
“然而任何军队的血肉之躯,也不可能抗拒数千数万门大炮、数百万发炮弹的一轮远程攻击。疯狗要咬人的时候,如果你一棒子打折了它的狗腿,就会呜咽着逃跑,疯劲就完全没有了。”
“而且这种蛮勇,诞生出另一个弱点,就是防御上的呆板,因为只崇尚进攻,对于防御的研究就不够,甚至本能地从心理上就避免去研究防御。”
“所以我们对付日军,就是要“全面压倒”,不仅在火力和机械机动上,用欧美水平的装备,来彻底压倒日军的装备。而且在单兵战力和战术上,在战士不畏牺牲的坚强精神上,也要压倒日军。”
“我们在日军的长处上,要能针锋相对、不落下风。我们在日军的短处上,要发挥我们的长处,痛击其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最少的牺牲,彻底地击败日军。”
“全军必须戒骄戒躁,全力投入单兵能力和体能训练,以及政治思想精神教育。如果武器落后、弹药不足,那责任是组织的,是我李力胜的,但是如国军队的本质战力不行,那责任就是在坐诸位的,有一个算一个,组织都会严惩不贷!大家务必沉下心来,认真练兵和训练。说句不客气的话,我现在不想听到你们有人在我面前,奢谈什么战略战术,那都是扯淡!我只想看到一只只超越日本陆军的精兵!大家伙做不做得到?”
台下全体起立,怒吼着:“我们做得到!”
李思华最后谈了她对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华军事力量的预估。
她认为,由于西华的崛起,日军对于侵华的力量,必然是倾其所有。预计陆军至少可能扩编到50个师团,以及超过50个混成旅,总兵力很可能达到200万人左右。但这也是日军的极限,如果继续增兵,其武备根本跟不上,实际上,不要说200万人,在150万人左右,以日本的工业力量,已经很难保证军队的装备水平,保持在常设师团的水平了。当然,如果日本完全进入不留余地的战时机制,其战时爆发的力量还可以进一步上升。
但是需要注意一点,如果战争中我们占了上风,那么美国短期可能加大对日本的支持,不过美国也是无利不起早的,日本到时没有钱支付美国的物资和装备,光靠美国借贷,肯定是不会借多的,他们也会及时“止损”。至于英国,忙于应付德国还来不及,也就是口头上鼓励一下日本而已。
所以最坏的情况下,预计日本可以短期支撑250万人左右在华作战。我们现在的兵力设置,也就是按照这个战争规模,来计划和发展的。
在空军方面,形势比较严峻。日本的航空工业支撑能力,平常大约是陆军航空兵2000多架飞机,而海军航空兵3000多架飞机,总兵力不会超过6000架,但是如果日本彻底动员,压榨出民间每一分资源的背景下,可能达到每年2万架,即每月1500架以上的补充能力,当然这样的极限能力,很难超过3年,因为日本的资源不够。
我们在今年(1935年)底,会达到1000架的规模,而再经过1936及1937这两年,有较大概率会超过4000架的机群规模,由于机型的优势,基本可以与日军持平,空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需要拼命扩产,在1938年实现对日本的空军优势。
至于海军,我们暂时只能以空军的以空制陆,来对付日本海军的助战。不过中日战争主要是陆地战争,日本海军的优势,能够发挥的战力是有限的。
会议的最后,主席做了总结发言,他强调我们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中日战争的爆发时间,已经不会太长,所有部队,必须进入大练兵的时代,我们必须以精兵对精兵,同志们都要努力学习、具备现代战争指挥的能力,切忌骄傲自大自满。
这一次会议后,西华全军的大练兵运动蓬勃展开,整个军队进入了提升战力的艰苦训练阶段。
第125章西北根据地的产业布局
到9月中旬,西华基本上完成了对陕甘两省的完全占领。而对于宁夏、青海的攻势正在进行中,实际上还进入了绥远省的一部分。
按照此前的规划,对于以陕甘为主的大西北工业为主的产业布局,进行了工作动员。整体思路大致如下:
西北人口少、市场小、教育差,当前交通条件落后,需要建设的体量很大。因此其初始工业的发展必然是资源指向型的。按照西北的资源,必然是以油气为基础的重化工为主。
西北,暂时只考虑陕甘宁青包括绥远一部的话,一个较大的特点是“油多铁少”,油气资源比较丰富,未来这里主要的一个油田是长庆油田(还包括从长庆分出去的延长油田),总的油气储量超过90亿吨,在国内仅次于大庆油田。这样的储量,在这个时代自然算得上极为丰富。还有甘肃的玉门油田,估算总储量也超过10亿吨,在李思华前世已经探明了1。5亿吨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