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作者蓝烬 > 第102章(第2页)

第102章(第2页)

他现在根本不敢向东京的参谋本部,汇报具体的伤亡数字,甚至不敢向东北的关东军通报。而他手下的日军将领和参谋们也都杀红了眼,谁也不甘心这样的结果。这就是赌徒,永远觉得继续的下一注,会有翻盘的机会。这个时候的寺内寿一,内心也是这样的侥幸,就让20师团和109师团,夜晚再最后攻击一次,也许这一次能够打垮当面的西华军!

然而,此时林彪4野的前锋,已经抵达了附近,4野此时并没有像粟裕第1集团军这样的具有完整装甲战力的快速集团军,但其中也有少数部队(1个集团军)实现了基本的摩步化,在出张家口后近百公里,通过了燕山的山地地带后,后面的路程,对于这部分军队而言,速度自然就快了。

接到空降部队阻击的战况后,林彪命令基本实现了摩步化的罗楠挥第13集团军,全速前进,务必将截断日军南逃之路,全军抵达后,在空降部队配合下,全军展开,包围日军主力,聚而歼之!

所以13集团军甩开了大部队,依托装甲运兵车狂飙猛进,已经在傍晚时分,抵达了北平南郊,9个师像一把扇子,截断了日军的南退之路,并迅速向左右展开,形成了对日军后部的弧形攻势!

误判了西华军行军速度的日军华北方面军总部,此时的驻地在黄骅一带。

新的情报传来,日军的侦查系统已经发现20师团和109师团等部队的后方南部,出现了大量的西华军!这就像一桶冰水,让狂躁的指挥部的气氛,突然就冰凉了下来。

寺内寿一无力地坐在椅子上,他想不出办法来,用眼睛扫了一圈身边的“精英参谋”们,没有人说话,有的还低下头去。大家都知道,这个时候说漂亮话容易,可是谁想听呢?具体的办法呢?增援的27万大军还在路上,又没有长翅膀,至少还要3天才能赶到。

这些部队此前几乎都在扫荡中国在河北的各种地方势力,占据城池,在战略变更后,临时调整赶往北平,已经算是速度很快的了。

事前谁能想到,2个师团为主的6万多兵力,居然打不下北平,还可能被歼灭呢?这6万多人,本来并不是为一个北平城准备的,而是为整个平津地区准备的,现在相当于将一个“大面”上的兵力都抽到了一个“点”,后继的兵力自然就出现了真空,一下子补不上了。

寺内寿一别无他法,命令将现在的突发情况,电告前线的川岸文三郎和山冈重原,让他们根据前线状况,自主决定接下来的策略。说白了,就是方面军已经没有办法了,将自主权丢给了这两位前线指挥官,到底是死战等待援军还是突围,他们自己看着办。

川岸和山冈当然傻眼了,形势突然变成了极为恶劣。他们的前线临时指挥部,立即就爆发了剧烈的争吵。

有的参谋主张死战,这种人最多,他们对“皇军”的战力有迷之自信,认为不过是坚守3天以上,就会有转机。更激进的建议夜袭计划不变,只要打破了当前之敌的防御,日军反而可以有巨大的回旋余地。只有一个参谋建议绕道向北,向热河方向突围,不过他的意见当然被激烈地否决了,还有人骂他非国民。

川案和山岗商量之下,决定立即转入防御,对于北面的西华守军,是以攻代守,压制其反击的能力,而主力集中于防御南面的西华援军。虽然形势恶劣,日军要被南北夹击了,但毕竟北面的西华守军数量较少,主要的战役方向,当然是南面。

其实他们没有注意到自己心态的变化,现在他们那种中国军都是渣渣的心理,已经没有了。而且心中,已经将西华军当成了当年俄军那样的强军。

第164章北平攻防战的终结与河北备战

7月12日,完成了布局的罗楠挥13集团军,一点都不耽误时间,向20师团和109师团发起了全面进攻!

这个时候,已经有一些著名的西方和民国的记者,跑到了战争前线。最有名的莫过于纽约时报驻华的首席记者阿班。此人原来在美国报界已经做到了总编,却突发奇想,来到民国,成为了纽约时报的驻华首席记者。他在民国交友广泛,影响很大。他是那种具备“高层影响力”的特殊记者,其在华的居所,位于上海百老汇大厦的顶层,手下记者、助理与仆役成群,出行则由车夫驾驶最新款轿车,还有保镖伴随。国民政府高层及日、美、英、苏等国在华的高层,无不将他奉为上宾。

而民国自己的著名记者,例如邹涛奋、顾执宗等,均赶到了北平现场,他们就像阿班一样,是站在西华一边对战争进行采访,西华与日军惨烈的战争,通过这些记者的笔触,传向全国和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是那段时间全世界的热点新闻之一。一

尤其是德国这个全民军国化的国家,对于战争的关注度是最高的,而德军,则是最关注西华与日军之战的军队,因为西华军中准备了不少源于德国的武器,他们非常关注这些武器在实战中的表现,试图总结优势劣势,从而加以改进。更重要的当然是双方使用的战略战术,这是对未来德军的很好参考。

13集团军的进攻,自然是他们采访观察的重点,而一些被日军赶出来的武官,也恳求西华能够允许他们观战,这一点被西华政治局同意了,现在西华扩大一些国际影响,也是应有之事。

13集团军还没有形成坦克装甲力量,主要的重火力是重炮(105MMM以上的榴弹炮和重步兵炮等),每个师就达到了56门,9个师加上军部,集团军整体就拥有接近600门重炮。

在攻击日军4万人的防线的时候,这些大炮被集中使用,所以记者们和一些武官就看到了令人目眩的一幕:接近600门重炮的连续打击,空中灿烂的烟火,日军阵地被掀翻的烟尘,到处的尸横遍野,以及西华军空中打击力量的“死神呼啸”,似乎是无限的火力,连续不断地倾泻在日军的阵地上,到处都被炸翻了。

武官们的神情尤为严肃,他们知道,这才是西华的正规部队,而其拥有的火力打击水平,完全超过了欧洲此前的标准,他们以一战的水平来衡量,这已经不知道超越了多少,让他们大为震惊,很多武官听自己国家的外交官说过西华的“桀骜不驯”,对列强嗤之以鼻、毫无尊重,当时他们还笑西华不知道天高地厚,但现在他们发现是自己才不知道天高地厚,拥有如此的武力,难怪西华根本不把列强放在眼里。

在这样的火力打击下,20师团和109师团以及第1混成旅团为主的南向前沿防线,很快就灰飞烟灭。而在接下来的徐进弹幕的掩护下,西华的步兵开始冲锋,从突破口一拥而入,迅速开始通过突破口,然后反卷分割包围日军,对顽抗的日军进行四面合围的全面打击。

主要的几个包围点,西华的M34高射炮群又布置在附近进行连续的炮击,日军至少有34的士兵,是死于炮击。

按照西方武官们的观察,如果是在欧洲,战争打到这个程度,守军毫无疑问已经没有希望,必须投降了。但是眼前的日军毫无投降的意思,他们虽然被分割成若干个小的据点,但是拼命反抗,而且不时还坚持反冲锋,宁可死在敌人的枪下,也不投降,他们神情极其疯狂,狂呼乱喊,拼命向西华军反击,没有了子弹,也想冲上去拼刺刀。

各国的武官看了也不觉胆寒,德国武官就念叨着:“这就是日本人的武士道吗?”可是西华的战士显然毫不逊色,他们面对日军的疯狂,毫无惧色,而且更有章法,一个一个的三人小组非常有节奏地与日军对攻,这种三三制让武官们看得两眼放光,自家的军队能否做到?恐怕并不容易,这需要3人之间、各个3人小组之间很好的默契,以及对彼此绝对的信任。

在西华毫不吝啬的强悍火力打击下,日军的数量迅速减少,而且大部队的集结,几乎已经不存在,因为人多的地方,必然遭到西华重炮或者是轰炸机的打击,一下子就会被打散,根本聚集不起来,所以最后在几十平方公里的一个“大面”之内,日军被打散成为一小股一小股的兵力,仍然在负隅顽抗。

这个时候,西华军的打法就显得不急不躁,他们每发现一小股日军,就是合围,使得他们无法继续流窜,或者是呼唤炮群先打击,或者是密集的掷弹筒或火箭筒的打击,最后才是三三制的小组步兵进攻,直到将日军全部杀死。再进行对下一股敌人的绞杀,而日军在大范围之内显然已经被合围,基本跑不出去。所以西华宁可慢一点,也不愿意增加士兵的损失。

这一场大战,让阿班等人目瞪口呆,对于阿班来说,他从来没有想过战争是如此激烈、如此残酷,两军士兵都毫无怜悯,全是你死我活,就没有见到任何投降和俘虏,决死的决心都是如此坚决!这让阿班感到胆寒,他敏感地想到,西方列强在远东作威作福的日子已经结束,开玩笑,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顽强的西方军队!

民国的记者,邹涛奋和顾执宗等同样目瞪口呆,他们采访过很多民国的军阀,包括中央军部队,可是今天见到西华军对战日军的酣畅淋漓和强悍无匹,才知道了真正的强军是什么样子的。顾执宗长叹一声:“今天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到过西华的人,有很多都称赞西华是盛唐气象。唐军的强悍,不图复现于今世。”

在场的民国记者们,都点头称是,就连中央社的记者,也是暗暗点头。可不是吗?这一场大战,西华就像是盛唐之军,以堂堂正正之优势,压得日军抬不起头来,一直到最后开始覆灭。而日军像极了那些倒在盛唐之下的游牧民族军队,看起来凶悍无匹,可是在强大的唐军面前,最后还是灰飞烟灭。在场的民国记者们无不感到极为振奋,日寇的侵略,必然被我国击败,百年国耻,雪洗就在今朝!

到7月13日下午,持续了2天的13集团军和空降第1军对日军的合围之战,基本落下帷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