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80年代动画片神笔马良 > 120130(第13页)

120130(第13页)

袁经理当了好些年的广交会机关经理,这个问题问他,可是问对人了。

他道:“这些年的确没有图书方面的翻译出版,至于政策,其实并没有明文规定,”近些年外文出版的基本只有政治著作,再往前推十年,外文出版社倒是出过一些《红楼梦》《红岩》之类的,画册好似是有的,只是他记不太清了。

毕竟那么多年前的细枝末节,他又不是过目不忘。

闻慈脸色一喜,语气却更小心翼翼了,“那就是说,也许我们的图书可以出口?”

袁经理终于知道她怎么这么问了,这一刻,他不知道这姑娘是胆大还是痴心妄想,但想了想,还是不能打击爱国的年轻人,于是委婉道:“虽然没有明文禁止,但是想出口的话,那也得有外商愿意购买啊。”

还得是涉及出版业的外商,但人家出版商也不会来这时候的华夏啊。

闻慈脸色一下子垮了下来。

对哦,她这想在改开前向外推销自己的图书,还得先找到下家才行……

闻慈头痛,袁经理倒是很安慰,“年轻人,有这份上进的心是好的,好了,你去和你的老师学习吧,说不准多少年后,你的图书真能出口了呢?”

他话是这么说的,但听语气,就是在找个理由安慰她。

闻慈心里叹气,跟袁经理道了谢,出接待室就去二楼找钟玉兰三人去了。

他们三个正在一家相对冷清的粮食单位旁边,和业务员说话。

粮食单位每年的供给量都是有限的,而且非常抢手,上午八点钟交易厅一开门,就有好几个外商过来抢单,最后一个岛国商人、两个西方的都签了大单。

所以他们每年基本不用愁卖不掉,往往都是交易会还没过半就卖光了。

他们的业务员暂时闲着,就跟钟玉兰他们说话。

“我们的粮食卖得特别好,质量也是一等品,每年春秋广交会,都被这帮外商抢着要的,”业务员的语气十分自豪,余光见到闻慈过来,不知道她是华侨还是自己人。

钟玉兰招了招手,“回来了?”

“嗯,”闻慈快步走过来,对钟玉兰道:“我刚才去问了广交会机关的袁经理,他说,没有图书禁止出口的明文规定,不过,嗯,反正最近这些年也没有先例。”

钟玉兰并不意外,“上次我听说画册出口,还是十年前的事儿了。”

乌海青安慰道:“反正凭你的水平,等以后有机会了,说不准真行呢,”闻慈的技法已经很老练了,也许比不上那些老画家,但她的笔触间却有一些新的东西。

很大胆、新颖、活泼,他不知道,那是来自未来五十年后的时代烙印。

闻慈还是不太甘心,要是政策不让就算了,可是没说不行,她不想放弃。

距离改革开放还有两年多,要是这两年白白荒废的话,她总觉得有点浪费,哪怕能随便出点小绘本也行啊,她有信心,以自己现在的水平不会差过国外的插画家。

她想要这个机会,但偏偏,不知道从哪儿去找这个机会。

暂时按捺心里的心思,闻慈陪着钟玉兰,继续对广交会的考察。

老师学生四个只凑在一起一上午,剩下的时间,都各自拿着小本本去询问各大单位,因为闻慈出色的外语,还多了个尽量和外商交流一下的任务,她完成得毫无难度。

只要不是骨子里搞歧视的,她有礼又客气,大多数人都会友好地回答她。

闻慈戴着脖子上的工作牌——钟玉兰临时弄来的。

她捏着徐截云送她的万宝龙钢笔,跟刚刚“采访”完的工艺品单位业务员告别,一边低头看着手里的小本本,才半天功夫,就已经记了满满的好几页。

因为她说了是为系列连环画找素材,强调了是□□的任务,所以大家都很配合。

也许还抱着点让自己和自家单位被画上去的想法,大家滔滔不绝,不是机密的,几乎问什么答什么,从自己单位加班加点到什么时候、一直说到厂领导的日夜不休。

这会儿大家的确都很爱工作,而且精气神十足。

闻慈舔了舔发干的唇,她站定脚步,把小本本塞进挎包里,拿里面的水壶出来喝。

入乡随俗,她里面的白开水都变成了广式凉茶,别说,特别润喉润肺,一口下去感觉嘴巴都舒服了,刚放下水杯,就看到迎面走过来一个步伐款款的外国人。

他步子不急,看着不赶时间,闻慈这才迎上去了,开始新一轮询问。

等到五点钟,师生四人汇合的时候,手里的素材已经积攒了很多。

钟玉兰大致翻了翻几人的小本本,年君记得很细致,但他没那么外向,考察过的单位只有三四个,乌海青倒是问了十几家,但是记录得比较泛泛,只抓了关键点。

相比之下,闻慈的内容细致又丰富,还记录了一些各单位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钟玉兰翻到后面,还看到了四五个关于外商的,每个都记录了姓名、大致形貌、公司类型,就他们来广交会的看法都有询问,而且答案还都是很不错的。

她点了点头,“小闻做得最好,不过你怎么问到这么多外国人的?”

热门小说推荐

我有一剑
青鸾峰上我有一剑
...
靖天下
黄河落日圆靖天下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