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琛朝他眨了眨了眼睛,暗戳戳地用手朝他抱了抱拳,表示感谢。
两个寒门学子面露羡慕的神色,高门世子们却不以为意,尤其是张若琛,他觉得圣上一定是“眼瞎了”,才会赐谢彦这四个字,但嘴上不敢说出来,只能敢怒不敢言地瞪着谢彦和奕禛。
胡祭酒“顺势”作了结束语,亲自把这件事情翻了篇,说时间到了,让大家跟着他一起祭拜了孔子像。
拜完孔子像后,胡祭酒和薛监丞以及司业孙道敏一起带了他们去大学堂。
大学堂设置在典籍厅旁的一个教室内,而典籍厅和典簿厅不在国子监内,在国子监后院的墙外。
一行人出了国子监后,又绕了一个圈才到大学堂。
一路上,谢彦注意到除了张若琛和张若杲外,还有一个世子叫张若煦,是康王的儿子。
他长相周正,倒是平易近人,主动介绍自己,还跟谢彦搭讪套近乎,但奕禛看起来不怎么喜欢他,他来套近乎的时候,奕禛总是拿话来呛他。
另外还有两个来自民间的“寒门学子”,一个叫郁嘉一个叫郑哲,他俩低头垂目,很少说话。
张若琛主动跟他俩答话,张若琛问一句,他们说一句,绝对不会多说。
从他们一问一答中,谢彦知道了郁嘉来自周南的运省,跟谢彦所在的宜省相邻,谢彦记得运省也是由屈学政主管的……
“你是屈学政推荐来的?”谢彦忍不住插嘴问。
郁嘉点了点头,“嗯”了一声,不再多说一个字。
郑哲则是周北的人,他的周北口音很重,说的话大家有些听不懂,便不大问他问题。
大学堂在典籍厅旁,是特地为世子们读书新建的建筑。
青砖雕栏,暗红的门楼设计跟典籍厅以及典簿厅自成一体。
大学堂有三层楼。
底层是他们读书的地方,朱门大窗,很是宽敞,最前面是夫子的讲堂桌椅,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特制的白色石头,类似于现代的“白板”。
夫子讲堂的对面摆放着七张桌椅,三个桌椅一排,分成三排,最后一排只有一个座位。
谢彦一眼便看到最后一排上写着奕禛的名字,奕禛的前面是郁嘉,郁嘉的前面是张若杲。
他自己的座位在第二排的中间,前面是张若琛,左边是郁嘉,右边是郑哲。
——也就是说三个世子爷坐在头排,三个民间案首坐在第二排,奕禛这个“插班生”坐在最后。
胡祭酒让大家按照名字坐了下来,然后跟薛监丞站到了一边看着这些学子们就坐。
孙司业则站到了讲台上开始“分配工作”。
原来座位不是随意设定的,这样的安排是有意义的。
——三名民间案首跟三个世子爷结对帮扶,比世子的成绩,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若是哪位世子考得周第一名,相帮扶的民间案首则可得五两银子,若是哪位世子爷得了月第一名,相帮扶的民间案首则可得一百两银子。
张若琛回头瞄了下身后的谢彦,当场便提出了抗议,“本世子不要跟这种…人结对!”
他本来想说“小人”,结果硬生生地把“小”字给去掉了,他可不敢随意辱骂圣上赞扬过的人。
他右边的张若煦笑道:“那我俩换一下啊!彦哥儿太顺眼了,看着就赏心悦目,我跟他结对吧。”
奕禛瞪了一眼轻佻的张若煦,朝他挥了挥拳头。
张若杲则懒洋洋地趴到了身后郁嘉的案桌上,在郁嘉耳边轻声道:“你倒霉了,因为我永远得不到第一名!”
郁嘉沉默了半响,站起来走到谢彦的身边:“我俩换一下。”
谢彦麻溜地站了起来,跟郁嘉换了位置……
张若杲趴在身后谢彦的桌上,朝奕禛挤了挤眼睛,轻声道:“我帮了你,你也得帮我一个忙。”
奕禛问:“什么忙?”
张若杲:“告诉我你是怎么把狗驯的那么好的。”
谢彦楞了楞,张若杲什么时候看到奕禛唤狗的?
奕禛点了点头,回了个“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