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下了马车后,很自觉地站到了最末尾。
——在这些官员中,五品官算是最小的。
事实上,他一下马车便吸引了在场所有官员的目光。
他站在队伍的末尾之后,大都数人都收回了目光,但还是有少数人对他怒目而视。
他终于近距离的“看清”了,这些目光不是羡慕和崇拜,而是实实在在的仇视。
自己并没有得罪任何人,这些人为什么要这么看他?难道“升官升的快”是原罪?毕竟是人都会有嫉妒心。
他不由得扶了扶额头。
不一会儿,他看到南宫瑾的马车来了。
等南宫瑾走近后,他朝南宫瑾行了个礼,叫了声“大舅”。
“哼!我没有你这样的外甥!”南宫瑾说的很大声。说完,南宫瑾朝他甩了一下袖子,走到了最前面。
很明显,南宫瑾这是要当众跟他撇清关系啊!
他记得,几天前他在南宫府跟南宫瑾道别的时候,还很“正常”,短短几天时间,他就如此惹人厌了?
谢彦不得其解,只好不理会他们。
卯时正刻,德政门准时开门。
礼部官员宣布“上朝”,于是每个官员双手捧着节钺进了德政门。
谢彦捧着节钺走在了队伍的最后面,他个子矮,虽然前面的“大人们”挡住了他的视线,但他能感受到队伍的“装|逼”绝不次于前世的升国旗。
进了勤政殿后,谢彦远远的看到了久违的太子端坐朝堂。
他感受到了太子锐利的目光透过前面的“大人们”,直视着他,他迎着“那束光”看了过去,发现太子压根就没在看他。
这难道是自己的错觉?
谢彦皱了皱眉。
在礼部官员的指令下,朝臣们朝太子行了磕拜大礼。
接着便是“议论朝政”。
谢彦这才知道,今春周北旱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已经有好些灾民进了京城乞讨。
大家商量了对策后,一致认为“必须把这些灾民赶出京城以免造成京城的混乱”。
太子问:“赶出京城后,如何安置他们?”
几个“有经验”的官员道:“以往有过类似的情况,都没有安置,雨水丰足了,他们自然就回去了。”
太子又问:“那他们有多少饿死的?有多少病死的?有没有做过调查?”
那些有“经验”的官员直摇头。
太子冷哼了一声,“孤告诉你们罢,五年之前的周北旱灾,被你们赶出京城的那批灾民,十之三四被饿死,又十之三四缺医少药的病死!能回到周北继续生活的不到五成!”
谢彦知道,太子之所以有这么准确的判断,那是因为他曾经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参与了赈灾。
“同心帮”中的好些孩子都是前几年周北旱灾流浪到京郊的孤儿。
是太子收留了他们,让他们活了下来。
接着,太子做出了在京城外空旷地方搭建临时帐篷安置灾民的决定。
有个官员提出了疑问,“那样的话,灾民会越聚越多,总不能无休止的搭建帐篷吧?”
太子:“这有什么好说的?在周北开仓放粮啊,灾民有了吃,当然就不会涌向京城了。”
此时,管理户部的南宫瑾走上前一步,对太子道:“太子不可。”
太子:“有何不可?”
南宫瑾:“周北本就土地贫瘠,即便是没有旱灾,也只能勉强维持吃饭,故而周北基本是没有屯粮……”
太子皱眉:“没有屯粮?”
“对!”南宫瑾点了点头,“要说屯粮,只有军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