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之前,邻居还听见死者的母亲满脸欢喜地说儿子毕业进了大公司,以后她就跟着儿子享福了。
熬了多年终于是苦尽甘来,又怎么会无缘无故自杀呢。
更让人意外的是,撞了死者的那辆车竟然是死者自己开出去的,是他攒了奖学金和第一个月的实习工资,买的一辆二手车,牌照刚挂上去,什么行车记录仪都没配备齐全,撞完人后就那么大喇喇地开到了路边的水沟里。
就在案件一筹莫展之间,到附近菜市场买菜的老板娘无意间发现了一些被警方忽视的线索。
在同一个小区里面,死者在孩子们当中的名声与大人眼中的优等生截然不同。
嘴上说着对案件不感兴趣的老板娘还是插手了这起案件。
经过她的提醒和指引,警方逐渐调查拼凑出了真相。
死者实际上是个有两幅面孔的变态,从小就有虐|杀小动物的爱好,起初是小型的小动物,鸡崽、仓鼠、金鱼,后来变成猫狗幼崽,再后来就是父母漠不关心的小孩。
死者母亲怜惜他年少丧父,并不觉得他虐|杀小动物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反而费心帮他遮掩,甚至助纣为虐,帮他买来更多的小鸡小鸭供他发泄,事后帮他处理干净,对外只会夸他听话懂事。
随着年纪渐长,在学校表现不错的死者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爱好不正常,便也有意隐藏。
他的母亲原以为他长大之后就会好转,却没想到私下里儿子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而且从动物幼崽转而盯上了“人”。
那个小区有很多留守家庭,其中大部分家庭都是留下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年幼的女儿,作为青壮年劳力的父母带着儿子去大城市打工读书。
这种情况下,自然会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爹不疼娘不爱,就算受欺负也无人做主,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
不知道幸还是不幸,死者的母亲很快就发现了这件事。
对于一位尚且还有良知的母亲而言,这无异于世界崩塌,原以为的“希望”变成了魔鬼。
于是在给亡夫扫墓回来的路上,母亲哄骗儿子下了车,然后开车撞死了儿子。
这一时冲动的谋杀并没有经过什么静心的谋划,母亲确认儿子死亡之后,恍恍惚惚地回到了家。
她害怕优秀的儿子会变成自己也恐惧的魔鬼。
但自小相依为命的儿子一死,她也再没了生存下去的动力。
她把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都送给了被她儿子伤害过的女孩,写下遗书说是自己杀死了儿子,并且将所有罪责都揽到自己头上,宁可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心理变态的神经病。
警察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往母亲身上想,是因为那个受过伤害的女孩觉察到了不对劲,在警察来之前就偷偷来找过这位母亲。
后来据这位女孩自己说,她去的时候,阿姨已经死了。
她看到旁边的遗书,这位母亲至死还在为自己儿子生前的罪行遮掩,全文没有提到儿子半个字不好。
女孩怒从心起,一时冲动将遗书撕了个粉碎。
但反应过来之后,看到一旁逐渐失去温度的尸体,她心底顿时只剩下惶恐和不安,所以什么也没做,又带着遗书的碎片匆匆跑掉了。
女孩年纪太小,和年迈耳背的婆婆住在另一栋楼,平时跟死者一家并没有什么明面上的来往。
所以这条线索在一开始就被忽视了。
直到老板娘买菜的时候路过附近,看见她躲在角落里偷偷烧纸,追问了几句就觉察到了不对劲。
女孩心底积蓄许久的怨恨痛苦愧疚不安刹那间就决堤了。
案件至此告一段落,两位主角也正式有了交集。
饰演母子的演员戏份不算多,跟两位主角的对手戏更是趋近于零,正式开机之后,两边的戏份几乎都是错开来拍的。
黎梦觉和阮清宵的专业素养不必多说,很快就入了戏。
有她们两个带着,原本还有些青涩的新人配角也很快就被带入进去,就连林昭阳这个第一次出演超过一集戏份的小演员说起台词也顺溜得很。
整个拍摄过程顺利到不可思议,比李导预想的节省下了不少的时间。
要是按照目前的进度推进,说不准能提前好几天拍完。
反倒是配角组那边,才将将拍到第二幕戏。
主角这边在早餐店门口吵架的戏份刚拍完,另一边还在拍母子俩在车上对峙争吵的戏份。
“今天就先到这里吧。”李导看了看天色,决定将剩下的戏份暂时推后,“下午恐怕要下雨了。”
主演组这边多得了半天假期,高兴地欢呼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