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第一章 霸道王爷 > 100110(第22页)

100110(第22页)

说罢,他后退几步,站在殿门旁的一根朱红大柱下,正对着殿门掀袍而跪,姿态笔直,目光不经意扫过殿内紧闭的雕花木门。

正值入秋,雨意没完没了,他受召匆忙,连厚衣斗篷也未曾加,便急急来了。此刻雨势浩荡,伴着阵阵砭骨凉风穿堂而过,不过片刻,李知白身上仅存的热意也被风打散去。

凉意一寸一寸攀过脊梁,他却浑然不觉,注意力被骤然飘过的一股味道勾了去。廊下一阵新鲜泥土伴着雨水的气息弥漫开来,他定定望去,见是一群宫人正冒雨将一棵梅树移栽。

那原本是栽于景仁帝寝宫门前的一棵梅树。据说是高贵妃与景仁帝伉俪情深时一起种下的。

后来高贵妃薨逝,此树便成了高贵妃的遗物之一,景仁帝常常对着梅树睹物思人,情至深处,甚至会于梅树下抱头痛哭。

以往景仁帝最常待的地方便是寝宫,可近来入秋雨势疯长,诸如渭河泛溢之害等隐患逐渐显露,各地急报、民生诸事纷至沓来,案牍堆积如山,政务愈发繁忙,景仁帝索性直接入住两仪殿。

许是放不下的缘故,景仁帝遣人将梅树也移至两仪殿外,只需抬头,就能透过窗牗看见那棵梅树。

不知过了多久,殿内传来脚步声与交谈声,李知白思绪回笼,立刻挺直身子,拱手持了个行礼的姿势。

内常侍赶忙上前,轻轻推开殿门,侧身站在一旁,高声唱喏:“诸公慢走——”

几名臣僚被内侍引着自偏殿而出,依稀能看到几名熟面孔,大理寺少卿师青澜、御史中丞顾泽、玄机阁副使柳霁月、京兆尹,以及冯御史、尚书令等肱骨老臣。

李知白不再多看,敛了目光。

内常侍的声音此时又响起:“太子殿下,陛下宣您觐见。”

李知白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稳步走进殿内。

只见御案之上,传闻中“病倒了的”景仁帝缓缓翻动折子,他似是遇见心烦之事,此刻眉头紧锁。

虽不如传闻那么严重,可景仁帝双颊消瘦、唇色泛白,眼底青黑,俨然一副病态仪容。

李知白提袍跪下,道:“儿臣拜见父皇。”

景仁帝道:“起来。”

李知白闻言,缓缓起身。

许是在寒风中冻久了的缘故,他脚下微不可查一僵。

景仁帝头也不抬道:“宫人没有给你加衣?”

李知白道:“是儿臣走得急了些,忘了外头在落雨。”

景仁帝道:“你惯会体谅他们。”

他不再多言,叫人加了炭火,将殿里熏得暖意喧嚣,不多时,李知白冰冷的四肢逐渐回暖。

景仁帝:“别干站着,过来,陪吾说会儿话。”

李知白踱步走到景仁帝身旁,暖意又旺盛几分,驱散了他周身仅剩的凉意,此刻景仁帝毫不掩饰在他面前批着重要机密,他自觉垂眸。

一时静默,景仁帝忙碌间抽空道:“华州近来水患,渭河洪汛,淹了不少地方。于此事你有何见解?当如何处置?”

李知白道:“渭河涨汛,首当其冲的便是百姓安身之所。依儿臣拙见,当务之急在于赈济抚恤,即可敕令附近州县开仓廪,发粟帛,以解受灾百姓燃眉之急。同时征调厢军与民壮,速赴华州,转移安置百姓。”

景仁帝:“嗯,后续事宜又该如何安排?”

李知白:“待水患稍息,组织水部官吏与河渠工匠,对受损堤堰、沟渠进行缮治加固,疏浚河道,清除淤塞,保障漕运与行洪之顺畅,必要时于险要之处增筑堤闸,以御洪患。”

李知白回答可谓是挑不出错,却也无甚出彩,皆是太师所授《策国论》当中的话术。

景仁帝提笔之手一顿,抬头望他道:“既如此,不如这赈灾一事,就全权授予你去做如何?”

李知白后背顷刻间浸出密密麻麻的薄汗,装作略微思忖后,他恭恭敬敬抱拳行礼,沉声道:“父皇,儿臣深知赈灾之事关乎社稷民生,意义重大。只是儿臣虽有一腔热忱,却资历尚浅,贸然担此重任,恐有闪失,辜负父皇与天下百姓的期望。”

景仁帝道:“水患而已,又不算多大规模的灾患。说来也巧,近日渭南县扣押下一批走私商船,船内竟有不少好东西,倒叫国库充盈几分,这笔钱财正好用来与你作赈灾粮,左右你也不小了。”

说到这,他猛地咳嗽,李知白立马斟茶侍奉,景仁帝过了这阵咳嗽,轻抿一口茶,目光透过茶盏上方氤氲的白雾,意味深长地看向他,“温室育不出参天大树,东宫虽安,却也困人。你素怀壮志,吾也盼你能在这民生要事里,大展身手,将所学所用,落到实处,日后,方能扛起这江山社稷。”

最后一语罢,太子陡然跪下道:“儿臣惶恐!”他稳了稳心神,额头轻叩地面,声音带着几分恳切,“父皇春秋正盛,乃我大李之福,儿臣从未有过半点僭越之想,只盼能在父皇身边多学些治国理政的本事,多多为父皇分忧。此次赈灾,儿臣定全力以赴,不负父皇信任!”

接连试探令他脑中紧紧绷着,生怕一个不慎便说错了话。

景仁帝似是满意了,他扶起这个儿子,目光慈祥道:“好孩子,莫与吾生分了,你终究是吾的孩子。”

此刻父子二人寒暄几句,景仁帝终于进入了正题。

“你执意欲娶张家娘子为正妃,吾给了你三个月时间考虑,你可有悔?”

李知白抬眼,眼中坚定,“儿欲娶张娘子为正妃,不悔。”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