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那次“晕倒事件”后,迹部景吾似乎单方面默认了琉璃进入了一个需要“特别看护”的脆弱期。他果然雷厉风行地向明子夫人说明了情况(虽然省略了部分细节,只强调医生要求静养),那些繁琐的社交事务暂时从琉璃手中移交了出去。明子夫人虽然对儿媳的“娇弱”略有微词,觉得迹部家的女人不该如此经不起风浪,但看在儿子罕见地亲自出面、且语气不容置疑的份上,终究还是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吩咐管家多分担一些。
于是,琉璃意外地获得了几日难得的清闲时光。额角的伤口很快愈合,只留下一个淡粉色的、几乎看不见的小痕迹,身体也完全恢复了力气。然而,这次小小的意外,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她和迹部景吾之间荡开了层层叠叠的涟漪,无形中编织出一条比以往更清晰的纽带。
变化体现在细微之处。用餐时,迹部景吾的目光会偶尔扫过她的额头,虽然什么都没说;管家送来的补品明显增多,且都是针对安神补血的;甚至她偶尔在走廊遇见他,他虽依旧目不斜视、步伐匆匆,却会几不可查地放缓一秒脚步,似乎在用眼角余光确认她的状态。
这种沉默的、别扭的关切,让琉璃在适应之余,心底也生出几分微妙的暖意。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晚餐气氛比往常略显轻松。用餐结束后,迹部慎吾用餐巾擦了擦嘴角,目光扫过迹部景吾和琉璃,语气平稳地开口:“景吾,琉璃,你们两个等一下,来书房一趟。”
这种正式的召见并不常见。琉璃心中微微一紧,下意识地看了迹部景吾一眼,却见他神色如常,似乎早有预料。
跟着进入迹部慎吾那间充满威严气息的书房,空气中弥漫着雪茄和旧书的淡淡气息。迹部慎吾没有过多寒暄,直接从桌上拿起一份装帧精美的计划书,推到他们面前。
“关于飞鸟院集团旗下那几家标志性传统茶室转型高端文化体验空间的项目,”他开门见山,目光锐利,“初步的方案和市场反馈已经出来了,效果比预期更好,证明了这条路线的潜力。下一步,需要考虑更深入的品牌整合,以及…未来国际推广的可能性。景吾,这个项目后续由你主要跟进,把它做成一个标杆。”
然后,他的目光转向琉璃,语气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明确的认可和试探:“琉璃,你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飞鸟院家传承的茶道、花道精髓,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和切身感受。从你的角度,也仔细看看这份计划书,特别是关于文化体验核心部分的设计,提出你的意见。我们需要确保它在商业成功的同时,不失其文化底蕴和authenticity(真实性)。”
这显然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询问意见,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迹部慎吾开始真正将琉璃视为家族事务的潜在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联姻妻子。这背后,或许有迹部景吾的推动,也或许是基于她近期表现出的冷静和智慧。
迹部景吾拿起计划书,迅速翻阅起来,眼神专注,指尖划过纸张,不时就某个数据或条款提出一针见血的问题,与父亲进行着高效而专业的交流。琉璃也拿起另一份副本,沉下心仔细阅读。
这份由迹部家精英团队打造的方案,结构严谨,数据详实,商业逻辑无懈可击,对市场趋势、客户细分、盈利模式的分析精准而老道,充分展现了迹部财阀的专业实力。然而,当琉璃看到关于“核心茶道体验环节”的具体设计,特别是对“寂”、“佗”美学意境的诠释和操作化方案时,她的眉头不由自主地微微蹙起,流露出一丝疑虑。
“有什么问题吗?”迹部景吾敏锐地捕捉到了她这细微的表情变化,抬起头,冰蓝色的眼眸看向她,带着纯粹的探究,而非质疑。
琉璃犹豫了一下。在迹部慎吾和迹部景吾这两位商业巨擘面前,质疑他们专业团队的心血之作,需要不小的勇气。但她想到迹部慎吾刚才的话,想到这关乎飞鸟院家最核心的文化传承,还是深吸一口气,选择了开口。
“计划书整体非常出色,商业上的考量无可挑剔。”她先肯定了优点,然后才谨慎地切入重点,“但是…关于茶道体验的核心部分,尤其是对‘寂’和‘佗’意境的营造,我觉得目前的设计可能…稍微有些流程化和表演化了。”
她选择着尽可能客观的词汇,手指轻轻点着方案上的具体条目:“真正的茶道精神,更侧重于参与者内在的感悟和心境的自然沉淀,是一种‘此时此地’的、因人而异的体验。它应该是引导式的,而非灌输式的。如果过于强调固定的步骤、刻意的静默时间(比如这个‘三分钟内完成静心冥想’的环节设定),甚至追求视觉上的‘完美’呈现,可能会让体验变得…像是观看一场表演,或者完成一项任务,反而失去了那种直击人心的、关于‘残缺’、‘无常’和‘内在丰盈’的哲学美感,变得和那些高级餐厅里的流程化服务区别不大了。”
她说完,书房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迹部慎吾若有所思地看着她,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迹部景吾则已经拿过了她手中的计划书,重新仔细地看着她所指出的部分,俊美的脸上眉头微锁,陷入了思考。
他精通商业规则,擅长将一切资源最大化利用,但对于这种深植于东方传统文化骨髓里的、近乎玄妙的审美和精神体验,他的确缺乏那种浸润其中的切身感受。
“啊嗯?说得有点道理。”他摩挲着眼角的泪痣,这是他在深度思考时的习惯动作,“从纯粹商业角度,标准化流程利于复制和控制质量,体验感也更‘安全’。但完全去掉这些框架,对于大多数并非精通此道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会因为过于抽象和缺乏引导而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觉得枯燥乏味。如何找到那个平衡点?既能保留文化内核的纯粹性,又能具备商业上的吸引力和可操作性?”
一个真正的、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被摆上了台面。这不再是简单的点头或否定,而是需要共同探索的领域。
接下来的时间,书房里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迹部景吾和琉璃,这两个背景、思维模式截然不同的人,罕见地就这个共同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甚至略带争论的讨论。
迹部景吾从市场接受度、客户满意度、规模化复制的可行性、成本控制等角度出发,坚持需要清晰的框架和可感知的“价值点”。琉璃则从文化传承的authenticity(真实性)、精神体验的独特性、艺术本身的不可完全量化等角度,强调内在引导和氛围营造比外在形式更重要。
他们时有争执,迹部景吾认为琉璃的想法过于理想化,缺乏商业落地的支撑;琉璃则认为迹部过于依赖数据和流程,可能会扼杀文化最动人的灵魂部分。
但奇妙的是,在这种思想的碰撞和交锋中,双方都没有固执己见。迹部景吾虽然毒舌,却会认真思考她提出的每一个观点背后的文化逻辑;琉璃虽然坚持,也会尝试理解他所说的商业现实和消费者心理。
他们开始不断修正和完善彼此的想法。“或许可以设置不同深度的体验套餐?入门级可以有更清晰的引导,而资深爱好者或VIP则可以提供更开放、更注重个人感悟的‘无菜单’体验?”“引导者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不应该只是机械执行流程的服务生,而必须是真正理解并热爱茶道精神、懂得如何不着痕迹地引导客人沉浸其中的文化传承者。”“视觉呈现的重点不应该放在‘展示’完美步骤上,而应该侧重于营造一个能让人自然而然静下来的空间氛围——光线、声音、器物的触感、甚至空气流动的速度…”“品牌故事需要讲得更深,不仅仅是飞鸟院家的历史,更是这种美学哲学如何能与现代人的生活产生共鸣,缓解焦虑,找到内心的宁静…”
讨论从商业策略延伸到美学哲学,又从抽象概念落回到具体细节。迹部景吾看着眼前这个因为投入讨论而眼眸熠熠生辉、面颊微红、为了坚持观点甚至偶尔会下意识提高音调的琉璃,忽然觉得有些陌生,又有些…吸引人。她不再是那个总是低眉顺眼、安静得几乎没有存在感的飞鸟院小姐,也不是那个需要他保护的、脆弱的联姻对象。她的大脑清晰敏锐,她的观点独特而有力量,她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不容置疑的自信和坚持。
而琉璃,也同样看到了迹部景吾的另一面。他在商业上的强势和敏锐毋庸置疑,但他并非听不进意见的独裁者。当他意识到她的观点具有价值时,他会展现出惊人的吸收能力和转化能力,能将她的文化视角迅速融入他的商业框架,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方案。这种尊重专业、追求极致、并且拥有强大执行力的态度,让她在争论之余,也不禁暗自佩服。
这场讨论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当他们终于达成了一个初步的共识——即在保留清晰商业框架和高质量服务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文化内核,通过更巧妙的空间设计、人员培训和叙事方式,将体验的核心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感受”和“自发共鸣”——时,两人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智力上的满足感。
迹部景吾合上计划书,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目光落在琉璃因为兴奋和专注而格外明亮的脸上,嘴角不由自主地勾起一抹堪称真正的、毫无讽刺意味的欣赏笑容:“没想到,你在这些方面,还真有些…华丽的见解。”
琉璃也微微笑了起来,心情放松而愉悦,甚至带着一点小小的成就感:“我只是尽我所能,从我熟悉的角度,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而已。”
四目相对,空气中似乎有什么无形的东西悄然改变了。那层横亘在他们之间、由身份、协议和陌生感构筑的坚冰,在这场为了共同目标而激烈碰撞、互相启发的头脑风暴中,进一步地消融、瓦解。一种新的、基于互相认可和智力激荡的默契,正在悄然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