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美娱从饰演小海狸开始 > 第29章 总有刁民想害朕(第2页)

第29章 总有刁民想害朕(第2页)

故事的主角想要参加歌唱比赛?

ok,觉得她不行的人会说你连基础的声乐教育都没有接受过,不要浪费时间了。

然后巴拉巴拉的表示,乡村唱诗班里的某某某也去了,他有天赋还有老师。

这么一写,第一阶段的反派和介绍不全都出来了吗?

并且,这种讲述,还会让你的镜头看起来非常的精练!

因为反派不是另外设计的,而是融入背景的,当电影的叙事时间非常有限时,它们是没法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弄个从天而降的反派然后慢慢讲述它的来历的。

然后,主角姐姐对维也纳的向往在哥伦布看来也可以拓展——

主角的姐姐希望从英伦三岛飞往欧陆,这种剧情也算是一种梦想上的跃迁。

姐姐的失败可以写成她反对主角的理由。

姐姐窥视了外界的残酷,且被现实抹平了棱角,当姐姐和主角都是乡村女孩时,已经认命的姐姐向主角传递的就是‘躺平’的想法:

‘我们没有资源的,我们打不过那些起点比我们高的人,所以努力不如躺着。’

颓的感觉直接就出来了。

接着,一顿挣扎后,姐姐支持主角去参赛,并送了一幅画。

这里就可以写成姐姐对生活重燃希望。

妹妹的阳光感染了她。

而姐姐的这种成长,不就是公路片想要探讨的灵魂淬炼吗!

并且,这种成长还是融入主线的!

还是那句话,电影的叙事时间是有限的,你可以给故事做多个支线,但必须要让支线融入主线,说通俗一点,你可以讲述多个故事,但所有的故事都得为主角的成长而服务,这不是说群像化的电影不能拍,而是商业电影的首要原则就是让观众看懂看爽。

但,以上这些,那只是哥伦布瞧见的第一个惊喜点。

第二个惊喜点在哪?

那是节奏。

他之所以会觉得原剧本不好,那是因为原剧本里的故事太平了。

这也是公路片的问题,公路片讲的是心灵之旅,本来节奏起伏就不大。

能不能打动人真的是全靠观众的悟性。

然后,伊莎贝拉做了啥呢?

她保留了原剧本里a点到b点的救赎之旅的叙事躯干。

但同时,她又把这段旅程拆分成了三小块。

第一块,是从乡村的家到市级的歌唱比赛;

第二块,是从市级的歌唱比赛到郡级的歌唱比赛;

第三块,那是从郡级的歌唱比赛到国家赛。

当公路片强调的心灵救赎可以分段展示时,一部电影的节奏就很好把控了!

例如,在瞧见这样的设计后,哥伦布的脑子里便立马冒出了影片的基础节奏——

电影开头,用八分钟来介绍主角一家,场景就是乡村小屋,用家里的鸡飞狗跳来展示大家的loser人生,爸爸是成功学讲师?ok,你现在失业了。

这个过程中,主角不用出现,而在展现完大家的失败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主角和个小太阳一样登场了,她想要参加歌唱比赛,但遭受质疑。

反差出来了,矛盾出来了,目标也确定了。

吵吵闹闹后,谁最宠主角,谁就出来一锤定音,接着,电影从第十六分钟开始,就可以展现英国乡村到市里的公路旅途,这段剧情在刻画时甚至可以加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乡村的原始和城市的现代化就是最好的视觉反差。

而反差出现后,对过去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探讨还会少吗?

就比如说,老人喜欢说,英国过去多么伟大,守旧的家庭成员不想离开自己的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