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围观大唐很路人作者风雨琉璃 > 10第 10 章(第2页)

10第 10 章(第2页)

他这话说得自己都有些迟疑,但眼下最重要的是平息天子的怒火。

李隆基重重哼了一声,价值?他倒要看看,那劳什子的妆容与审美能有什么泼天的价值!是能帮他平定边患、充盈国库,还是能画出个国泰民安四海升平来?!

然而,尽管怒火中烧,理智还是占据了上风。

最后的贤相、大唐三百年、世家消亡……管中窥豹,以小见大,李隆基已然从这几个词上看到了某些更具体的未来。

大唐开国至今不过百年,若如那光幕上所说,张九龄是大唐最后一个贤相,岂不是说明,在余下的将近二百年时光中,都没出过如宋璟张说般贤能忠臣的宰相??

这说明什么?说明朝堂被奸佞把持,说明帝王昏庸,说明他李隆基之后,李唐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

一股冰冷的寒意顺着脊椎悄然爬上,瞬间浇熄了他大半的怒火,只剩下一种沉甸甸的、令人窒息的惶恐和茫然。

“大唐三百年……”他喃喃自语,语气中并非纯粹的恐惧,反而夹杂着一丝复杂难言的意味。

诚然,自周以下,享国超过三百年的王朝屈指可数。若从高祖开国算起,三百年已不算短祚。

但他曾立志要做一个远超太宗、直追三代之治的帝王,他的目标是李唐江山永固,是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持久而辉煌的盛世。

三百年这个数字,对他而言不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底线,而是一个上限,一个仿佛命运给定的、令他有些不甘心的终点。尤其是“最后的贤相”、“安史之乱”这些词叠加起来,这“三百年”国运的背后,显然充满了动荡与衰落,而非他理想中的绵长鼎盛。

这让他感到一种壮志被挫伤的郁闷和警惕,而非简单的惶恐、抑或是失落。

至于那世家消亡……李隆基对此倒没什么特别的反应,自唐开国以来,几代皇帝一直在打击门阀,他任用姚崇、宋璟、张说等庶族官僚,本身就有抑制世家、加强皇权的意图,世家的消亡是早晚的事,听到这个消息,他的第一反应绝非担忧,而是极大的好奇和探究欲。

世家是如何消亡的?他心中琢磨着,是惨烈的战乱扫荡了一切?还是朕……或是朕的子孙,找到了彻底根治这一顽疾的良方?

而最让他心惊肉跳的,莫过于安禄山背后那八千义子。

豢养八千虎狼,认作义子……这已非寻常边将所为,分明是私建牙兵,收买死士!

一个边将,要八千个誓死效忠自己的儿子做什么?答案呼之欲出:为了造反!

为什么在他眼皮子底下,安禄山的军队能发展到如此庞大的规模?地方的节度使、监察御史、甚至朝中是否有人为其遮掩?或者说,安禄山的势力已经大到可以无视朝廷的监督了?

李隆基瞬间暴怒,尽管这一切还没发生,安禄山也只是个声名不显的杂胡偏将,但一想到未来有个手握重兵的边将在自己的帝国里搞这种“国中之国”、“父子之军”,李隆基就感到如芒在背。

莫大的悔意再次席卷而来,他当初就应该听了张九龄的话,依照军规早早除去此獠,否则何至于掣肘至此!

高力士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皇帝的脸色从暴怒转为铁青,又从铁青透出一丝苍白,最后沉淀为一种深不见底的、混杂着惊惧与不甘的阴沉。

他知道,圣人此刻心中必定已是惊涛骇浪。

良久,李隆基才平复了心情,眸中已恢复了几分帝王的深沉与冷静,但那深处翻滚的暗流却比任何时候都要汹涌。

“力士。”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臣在。”高力士走近了些,姿态恭敬中带着柔顺亲近的安慰。

“传朕口谕,命宰相们和六部尚书即刻进宫议事。”李隆基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威严,却带着一丝冰冷的杀意,“再命北衙禁军加派人手,严密监视萧青梧的一举一动,但绝不可惊扰于她,更不可让其察觉。她有任何异动,即刻来报。”

“是。”高力士躬身领命。

“另外,”李隆基顿了顿,补充道,“萧青梧但有什么要求,只要不出格,一律满足她就是,不用按照宫规戒律严格要求她。”

李隆基彻底想明白了,不管萧青梧是妖是仙,第一步,他至少要把人留在宫里,不能让她因为森严的宫廷戒律而产生厌弃之心,从而跑出宫去。

以目前萧青梧身上展现出来的种种神异手段来说,他并没有十足的自信,能凭借凡人的手段把人关在宫里,毕竟她几次三番说了要出宫,既然都这么说了,说明有着可以随时出去的手段。

“是,臣这就去办。”

高力士再次行礼,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延英殿,留下李隆基一人,独自面对满案的奏疏和惶乱茫然的心绪。

殿内炭火依旧温暖,沉香袅袅,但空气却仿佛凝固了一般,沉重得令人窒息。李隆基的目光落在那些等待批阅的奏章上,却没有任何心情去理会。

与那光幕中揭示的浩荡国运、兴衰之谜相比,眼前这些州县琐事、官员迁黜,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起来。

他知道,从那个叫萧青梧的女人踏入大明宫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他的王朝,都已经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吉凶未卜的道路。

而他,必须抓住这一切,无论那是仙缘还是妖祸。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