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秦朝时那句“德高三皇,功盖五帝”的区别就是,一个直白,一个委婉。
还有没有更激进的?
有的,有的。
有人建议让周围这些国家也都派来使者来参观封禅仪式,感受汉之强大。
建议的很好,不过刘彻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虽然他很喜欢被万国使者簇拥朝拜的感觉,但封禅是我们汉人自己的事情,让那些彩色头发的蛮夷来做什么?
被大臣们赞美一通后,刘彻过足了瘾,接下来就该商讨正事了。
于是汇集公卿百官们的议论,商讨封禅大典事宜,赞美的时候滔滔不绝,可真开始商讨细节,众人却集体沉默,那些每日沉迷于经史子集中的博士们还好,勉强能说上几句,但也只是几句,多了肚子里就没货了。
武官对此,那更是一窍不通了。
倒不是说他们不重视此事,实在是封禅仪式的细节都被各朝王室封藏起来秘而不宣,世人无法知晓并记录,上一个封禅的还是周成王,距离现在已有七百多年,具体流程和细节早已旷废灭绝,复原难度可想而知。
更不能直接用秦始皇封禅时的仪式。
因为他根本就没用古代君王封禅的仪式。
A博士说封禅仪式应该这样,B博士说应该那样,C博士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怎么怎么样,众多议论各不相同,而且经常左右脑互搏,难以实行,所以秦始皇干脆没有使用任何儒生的建议,只是让人把泰山上的路修理、打扫一下,就直接去登顶泰山了。
但秦始皇也不是什么都没做。
他在泰山上立了个歌颂自己功德的碑。
那时候奉行法家,封禅不走流程倒还能理解,可现在尊崇儒家,必须按礼祭祀,将详细的流程都一一复原出来并采用。
武官试图找些存在感,有人上奏若实在无法复原,不如就用雍地祭祀时的流程吧。
这怎么行呢?!博士们纷纷对此表示斥责,但真要让他们拿出来个具体章程……
那还真拿不出来。
这都七百多年了,总不能让他们敬请先人下凡将此事同自己细细说……好像还真能!
他们有点仙界的人脉啊。
即使没有抬头,闻棠也能感受到满朝文武的目光全部都朝自己投射过来。
刘彻:“大行对此有何看法?”
当了一辈子皇帝的刘彻这次试图当关系户。
闻棠:……
她没有看法。
如果刘彻真给闻棠下个任务,让她复原封禅流程,她倒是可以将史书上汉光武帝或唐玄宗的封禅仪式一字不漏摘抄下来,但大家似乎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她有的是仙人奇遇,仙人不封禅,凡人才封禅。
仙人:逆天改命求长生。凡人:泰山封禅表正统。
难搞。
闻棠是甘棠,不是百科棠,更不是万能棠。
闻棠早已做好打算,在封禅开始之前,全程不参与相关仪式的商讨,开始之后,再开始自己的装神弄鬼之旅。
“陛下,臣惶恐,依臣所见……”闻棠先是以并未在梦中见到过相关情形为由,表示自己也对此一窍不通,然后说出心中早已准备好的说辞,“封禅之事事关重大,精微深远,儒生博士们精通天文历法,经史典籍,可将此事交由他们处理。”
看他们一个一个实在太闲,t给他们找点事做。
听到闻棠也不知道封禅这事的具体流程,刘彻有些失落,但觉得她的建议也有道理,自古就是儒生们研究这事,将封禅流程交给他们去做,也算是安其所习,肯定会弄得比外行人好许多,于是就下令选了几位博士研究封禅之事的具体事宜。
其中一位齐地博士丁公,今年已经九十多岁了,正退休在家养老弄孙呢,结果临了临了,突然被降下这么大一个项目。
制定这些繁杂的计划需要很长时间,起草完之后还要演习相应程式,最快也要明年才能启程去泰山封禅。
所以刘彻决定下个月去雍地祭祀一次。
在祭祀之前,他需要先处理完手头的公务,因此,下了朝会后将丞相赵周等人留下,共同商讨科举事宜。
对于科举制,这些官员持有一种既支持又反对的矛盾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