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现在,他已经能够将劲气离体攻击,做到常态化了,攻击距离以三米为佳。
另外,随着时间流逝,他又探究到了一些应用之法。
似乎,和精神连接之后的气血,得到了提炼和升华一般,能让他做出许多武侠里才能做到的动作。
飞檐走壁轻轻松松,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拳脚指掌开碑裂石不在话下。
加上敏锐的危险感知,在缅国北部的群山峻岭,还有茂密丛林之中如鱼得水。
他并非孤家寡人!
除了冒险带上妻儿之外,刚开始身边还有三位加入农场的退伍兵。
他们耐不住农场平静的生活,是那种喜欢寻刺激的存在,迟早都会离开。
又佩服武爱国的实力和表现,只是稍作犹豫就被说动,跟着武爱国一同来缅国北方闯荡。
等拿下第一块地盘,红星农场那边,又有新的退伍兵以及知青加盟。
六六年以后,红星农场和周围的农场,开始陆陆续续接收全国各地赶来的知青。
红星农场还算好的,其余农场的情况可不怎么样。
不仅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最主要的是缺少有技术的工匠,还有比较完善的发展规划。
前文提过,武爱国之前主持的红星农场,处于地广人稀的边境地带。
距离县城,足足超过了五十公里!
除了上头拨付的开荒物资和口粮,其它什么都缺。
就是那些简陋的农业工具,上级单位可不负责提供,都需要自己弄出来。
武爱国的工匠手艺还算可以,起码他打造的农业工具,在红星农场的生产过程中用起来效果不错。
许多初来乍到的知青,哪里受得了开荒的苦?
听说了武爱国的事迹,加上有人刻意引导,主动投奔的着实不少。
事实上,包括红星农场在内,还有上级部门都心中有数,却没有做出拦阻的举动。
强扭的瓜不甜!
这样的人,根本就不会安心种地,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不高。
既然有新的出路,又何必当恶人?
有了退伍兵,又有了冲劲十足的知青,基础班底就成型了,再加上地盘里的当地百姓,已经能够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战斗力。
而六七年,则是武爱国的势力,迅猛发展的一年。
主要原因,是缅国爆发了相当严重的,针对华人群体的举措。
导致八十万缅国华人不得不离开家园,到处寻找新的落脚之处。
武爱国所属势力,大量招收了这样的华人群体!
他们大多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同时会讲华语写汉字,融入进来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然后,以退伍兵和知青为骨干,大量华人青年为主要班底,组建一支支以连排为单位的作战队伍。
一边发展农场,一边训练军事技能,一边则是亲自带队疯狂清理周围的村寨势力。
只花费了半年时间,席卷方圆三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面的所有武装势力全被打崩完蛋。
而武爱国手下,则掌握了能够驻扎一营人马的大型农场十五座,一连人马的中型农场四十五座,还有能够驻扎一排人马的小型农场一百八十座。
当然不可能齐装满员,不说有没有这么多人口供养,单单就是枪械都收罗不到这么多。
缅国北部区域虽然不缺枪弹,可单靠缴获可不成。
购买的话,虽然价格相当便宜,却也是一笔不小开支,除非开启刮地皮模式。
发展到了这等地步,他感觉已经达到了此时能够掌控的极限了。不管是人口还是兵力又或者是财政状况,都不允许他继续扩张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