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部设立学校,用官话推行素质和思想教育,在教漠南漠北蒙古人少年儿童识字的过程中,
也给他们树立忠君爱国的思想,真正成为大明一份子。
宗教手段有歷史模板,稍加修改照著抄就好了。
朱由校决定,朝廷承认佛教十二大教派,包括密宗的十二宗。
每一宗封左右善世大和尚两位,官阶一品,为宗主,为精神领袖;封左右阐教大和尚四位,官阶三品,为副宗主,分別料理宗內教务和庶务,类似六部尚书。
授左右觉义和尚六到八位,官阶四品,为阐教大和尚的助手,类似六部侍郎。
每一宗的宗庙全部修在承德一带,放在京师的眼皮子底下,便於监视。
每一宗的左右善世大和尚必须常驻宗庙,接受教眾朝拜。
左右阐教大和尚和左右觉义和尚,奉命定期轮流巡视自已宗派的庙宇,传播教义,教化教眾,
检查僧人纪律。::
朝廷给每一宗划定传教范围,严禁超范围以及超纲传教。
所有僧人,包括左右善世大和尚,必须入佛学院进修,经过考核获得礼部颁发度。。。
政治手段也非常重要。
朱由校在採取黄尊素的“蒙古推恩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蒙古人以后的封爵勛位等同军功勋贵,为公、侯、伯爵位。
公分国公、郡公、县公三等,侯分县侯、乡侯、亭侯,伯则简单一些,一等伯、二等伯、三等伯。
勛位则分上柱国、左右柱国、柱国,镇国都护、奉国都护和辅国都护。
军功勋贵再下去就是指挥使、指挥使金事、千户、百户、总旗等世袭官职,蒙古各部也沿用此例,不过没有指挥使和指挥使金事,直接从千户开始。
军功勋贵的世袭官职分別掛在十二卫名下,有俸禄、津贴以及地位,除了用来表彰殊卓军功,
也是为大明提供一个源源不断的军官来源地。
蒙古人的世袭官职也要靠军功去挣,不仅有俸禄,还有部眾、牛羊和牧场。。。由嫡长子世袭下去。
其余儿子就需要努力奋斗,为大明出力,立下军功后朝廷不会吝嗇。
只要你军功足,封你为国公都可以,你超出父辈,单开一谱。
不过一般的军功,只会让你有资格分你老爹的牧场。
比如饶乐伯南宫治有六个儿子,他的饶乐伯爵位,自然由他的嫡长子南宫业继承。
但是他的其它五个儿子,进京师读书,入大明马步军或者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服役,立有军功,
或者服役十年以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有资格领封。
按照功劳大小,或分柱国、都护,或为千户,然后分领南宫治的部眾。
比如第五子南宫初“功劳”够大,封伯,那饶乐部就分为饶乐左部和饶乐右部,嫡长子南宫业继承饶乐左部,南宫初分领饶乐右部。
朱由校心里算得很清楚,蒙古人为大明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他不会吝嗇爵位和土地,比如以后要征服的漠北、金山、乌梁海、伊丽等草原,他都会分给那些立下大功的蒙古人。
军功越大,分到的牧场土地越大,你要是军功足以封国公,估计整个金山(阿尔泰山)以北数千里牧场都可以分给你。
只是你的子孙后代,两三代后就会推恩分成十来个部落。。:
这也符合蒙古人诸子分家立户的习俗。
敖盛越跳越起劲,朱由校鼓掌合著节奏,为他加油鼓劲,目光却落到了喀喇沁左都护使乌正良和喀喇沁右都护使毕勇进身上。
喀喇沁三十六部,据元代史书记载,是铁木真幼子拖雷西征欧亚时,將居住在阿姆河以南呼罗珊地区的喀喇沁部强行编入军队,设立钦察侍卫亲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