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此诗时,她尚且懵懂,只一味地机械背诵,为了应试了解写作背景时,更是烦上加烦。
如今心智成熟了,再读此诗,心中不禁百感交集。
文天祥至死不渝的气节,和崖山投海的十万军民相照应,这是宋朝少数可以称道的地方了。
朱元璋张了张嘴,想要开口抱怨几句,催促她跳过这些他已经知道的历史,讲一些他还不知道的事情,但吧唧了两下嘴,没有说出口。
他有些明白明月为什么要从这么遥远的地方开始讲起了。
文将军的这首诗,他也背过。
不是在寺庙里当和尚的时候背的,也不是已成一方势力有条件学文学史的时候背的,而是在陈老头的怀里,在年幼时的梦里,背过这首诗。
“同一年,崖山海战中,南宋末代皇帝投海自尽,时年八岁,十万军民随之一起跳海殉国,自此南宋灭亡,元朝统一了中国。”明月叹了一口气,她不记得这位小皇帝的名字了,但也不敢上网查资料,担心系统判自己作弊,只能这样含糊地继续讲着,“宋朝有名的昏君很多,我之前提到过好几个。但这位小皇帝,该说不说,不愧是赵匡胤的后代,和高粱河车神的后代完全不一样。”
明月并没有过多地进行拉踩,但语气中的鄙薄,已经显示了她的倾向。
朱元璋这个中年杠精难得没有反驳些什么,实际上,他对崖山海战的了解,比明月更加详细。
毕竟陈老头曾经是张世杰的部下,亲历了崖山海战。
陆秀夫带着南宋少帝赵昺跳海后,张世杰仍不愿放弃,但杨太后也是一位忠烈的奇女子,在听闻少帝死讯后果断随之而去,不久后,张世杰也郁郁而亡。
而宋朝这边,赵匡胤已经懵了。
什么意思?
天幕刚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已知宋太宗是高粱河车神,已知小皇帝是赵匡胤的后代,但不是高粱河车神的后代。
头好痒,要长脑子了。
赵匡胤森森的目光看向两个弟弟,赵光义和赵廷美都惶惶地跪了下来,看起来都不太有骨气的样子。
到底哪个才是高粱河车神?
赵匡胤怒极反笑,想到之前他以为那些昏君都是自己后代时的自责,甚至为了安抚民心废掉了自己的次子,他的眼神,愈发冰冷起来了。
好歹也是说出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皇帝,又怎么会不明白“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道理呢?
至于秦汉唐这三位皇帝,倒是没那么大反应。
虽然感慨于文天祥的赤诚忠贞,欣赏他写的诗句,但也不至于为别的朝代的灭亡心生恻隐之心。
这三朝的武将也都上前表了忠心,君臣相得,分外感人。
但这其乐融融的场景,被明月无情地打破了。
她说:“元朝实施‘四等人制’政策,大家可能有一个误区,汉人是第四等,其实不是。”
“汉人是第三等,南人,也就是原南宋统治区的人才是第四等。”
“不过没差了,反正汉人成了下等人,在元初还有通过军功跻身上层的机会,元末连这种机会也没有了。”
反应最激烈的是刘彻、李世民和赵匡胤,刘彻本就对匈奴深恶痛绝,更何况后世人都自称汉人;李世民知晓五胡乱华的历史,深知这种情况下汉人悲惨的境遇;赵匡胤更不用说了,被外族灭亡的是他的宋朝,投海自尽的是他的后代;嬴政对“汉人”的形容有些反感,不过也提高了对匈奴的警惕性,想来原本历史上围困刘邦的冒顿单于,在这个世界并不会好过;至于朱元璋,他早已知道了历史的走向,元朝已经灭亡,真正的隐患在于天幕尚未提及的“爱新觉罗”。
不过得知外族人入主中原的震怒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他们很快就想到,他们曾经在明女郎的客厅有两面之缘的鞋拔子脸,已经消灭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如天幕所言,他的外祖父经历了崖山海战,可见元朝也没有坚持太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