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人当然又是一番羡慕。
几位皇帝各有各的傲气,自觉本朝造出类似的东西不过是早晚的事,但此时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有生之年,恐怕很难体验到这“地铁”了,这样一想,很难不嫉妒溱洧的好运啊!
嬴政作为父亲,倒是没有这种感受,但也准备等女儿回来之后,细问她的体会。
长路漫漫,明女郎的心情诸朝人不得而知,但天幕之下的人们丝毫不觉无聊,连窗户外一闪而过的那些“广告”都恨不得全部记下。
也有一些人问出了心中的疑问:“这殡仪馆又是什么?棺材铺子吗?”
“能和那交警搭上线的棺材铺子,实力应当不凡。”朱元璋抓住了重点,“恐怕是朝廷搞的东西。”
朱标点头:“死人是大案,尸身确实应该放在官府,等待仵作查验。”
“此事已然铁证如山,那肇事者竟是未逃,倒是稀奇。”朱樉自己杀人不逃,是因为有个皇帝爹,如今看那人撞死人后未逃,只觉他是个傻子。
朱元璋狠狠地冷哼了一下,朱樉连忙正色,不知自己这话又如何惹怒了老爹。
朱标心中无奈,却也开口救弟弟于水火之中:“与其相信肇事者的品性,不如相信后世朝廷的制度。”
“后世有那么多摄像头,他肯定是逃不掉的。”朱棣一向眼神不错,后世摄像头样式繁多,全都被他记在心间,“他这是过失杀人,看那交警的态度,恐怕和咱们一样,有自首者减刑的法度。”
“就你话多!”朱元璋瞪了老四一眼,继续用鼻子出气。
这段时间沉稳了许多的朱棣也意识到自己不该多言,委屈巴巴地看向大哥。
朱标倒是真的友爱弟弟们,竟是对朱棣没有丝毫的蒂芥,开口解围道:“儿子记得爹年轻时候,也在棺材铺子里面干过活呢。”
长子一开口,朱元璋也不吹胡子瞪眼了。
对于凤凰男而言,别人提起他年轻时候落魄的经历,这人肯定要心中暗恨。
但对于能力手腕都一流、已然功成名就的朱元璋而言,那就是忆苦思甜了:“那时各地丧事太多,棺材铺子都忙不过来,才临时找了些乞丐干活。”
回忆起年轻时的日子,朱元璋还真有些唏嘘:“抬大杠、打执事这类粗活,许多乞丐都抢着干,爹靠着一副好面相,倒是偶尔能拿到沿途撒纸钱、充当孝子这样的精细活。”
朱元璋说这话之前,明朝这几位皇子肯定都觉得这些全是低贱之事。
但老爹这么一说,他们立刻都变成了这一行当的忠实粉丝了,好几位皇子都笑着说要微服民间体验一下呢。
见识了地铁,诸朝人再见到公交时,就没有那么震惊了。
这东西之前明女郎骑那两轮车时他们也见过,坐进去还觉得没有神车跑得快呢。
倒是明女郎上车交钱,诸朝人听到这车“说”只收了她“一元”时,都颇为惊异。
这么长时间,他们早就搞明白了后世“元”的价值,也意识到这“公交”坐起来确实不贵。
公交车上明女郎靠着窗坐,溱洧这个角度看起另一侧的风景就很方便了。
看了一会儿,忽然感觉到明女郎的呼吸声有点不对,一抬头,发现这姐妹俩都在掉眼泪。
回忆着这兵荒马乱的一早上,溱洧有些忧心地看向她们二人,她好像记得,明女郎出门的时候,只拿了钥匙和手机,并没有带后世那种洁白柔软如丝绸一般的纸呢。
不仅明月没带,她表姐也一样没带,没有纸的情况下,两人哭得都颇显狼狈,不约而同地想道:到地方了就赶紧买一包纸。
和诸朝人一样,明月也不知道殡仪馆长什么样,但她知道肯定不是“棺材铺子”。
现代的丧葬服务制度显然脱胎于西方,但也结合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古代的杠房有几分相似。
杠房起源于明末清初,盛行在清末民初,是古代承包丧事的机构,营业范围很广,再往前追溯,便是富贵乡绅用于停放族人遗体的义庄了。
对于明月而言,姥姥姥爷去世时自己年纪尚小,还不记事。
“死亡”教育的第一课,就是现在。
荒凉、空荡。
这是她对这地方的第一感受。
在存放骨灰盒的房间里,姐妹俩找到了工作人员,询问到了停尸房的位置。
进入冷气逼人的“安息处”,打开柜子再看老人一眼,她们又是一番伤心暂且不提。
溱洧虽然也有些感触,但肯定无法感同身受。
在她眼里,当务之急肯定是先去搞点“纸”来。
对于这姐妹俩都背着对方偷偷用衣袖擦眼泪鼻涕的行为,她已经完全无法忍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