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已经在府里玩疯了,先是在花园放小炮,然后又去湖面上刨出个冰洞来,在洞边拿着鱼竿学姜太公钓鱼。
还未开春,玩完这个又骑着溜冰的木马在湖面上滑冰,一点都不见消停。
等他玩了半个多时辰,林秋然让萧寻给汤圆带了回来,一看鞋子裤子全湿了,刚让汤圆换了身衣服,小厮就来过禀告说安阳侯府来人了。
林秋然突然记起,她曾在秦氏面前提起过汤圆生辰,她赶忙道:“快请人进来。”
来人是秦氏身边的老嬷嬷,带着礼物过来,林秋然好好招待一番,又把人送了出去。
等人走了,林秋然和汤圆道:“这是你曾外祖母送于你的。”
汤圆像只快乐小狗,一会儿在孙氏怀里撒娇,一会儿去拉徐远珩的手说话,一会儿闹着要骑在萧寻肩头,一会儿让林秋然给他整理衣裳。
林秋然嫌他闹腾,却没说什么扫兴的话,比如要乖巧要好好读书,再比如过了今儿,真真实实又长大一岁,日后得懂事听话。
今儿只是闹腾,在家无妨。日后要是犯错,再管就是,今儿尽量不扫兴
中午饭菜为了照顾徐远珩的口味多做了几道口味清淡的菜,府里有暖房,桌上有不少青菜,蒜蓉青菜,开水白菜,鱼是海鱼,做了清蒸口味。
其余的都是汤圆喜欢吃的,辣口的有麻辣兔丁、水煮鱼……甜口的有糖醋里脊、红烧鸡翅、锅包肉……汤圆口味和萧寻像,这些菜父子俩都爱吃。
这个时节有虾蟹,林秋然就让厨房做了徐远珩爱吃的虾饺蒸点,还做了辣炒。
孙氏今儿高兴极了,看着这一桌人,也没有糟心的萧大石,尤其看萧寻和徐远珩坐一块儿,梦中的场景不会出现,她就很欣慰。
一桌好菜,亲人都在身边。孙氏估计现在萧大石还在半路上呢,冷天冷地的,也没口热乎饭吃,但那也是他自找的。
等他回了萧家村就知道老宅人是好是坏了。
路上还能做回去之后老家侄子孝敬他、伺候他的美梦,等回去老宅人一看他没钱了,谁还稀罕管他。
也不想想如今家里的一切咋来的,钱财靠林秋然,地位靠萧寻。
孙氏笑着,拿公筷给徐远珩夹了筷子他爱吃的,“你多吃点,这么瘦得好好养养,以后来京城,就来家里吃。”
汤圆也道:“是呀,徐叔叔你多吃些,赶路的时候很辛苦的,多吃才有力气赶路。”
徐远珩笑了笑,他怎么也想不到还能这样坐着跟萧寻一块儿吃饭,他冲孙氏点点头,“多谢伯母。”
汤圆又来了兴致,追着徐远珩问:“徐叔叔,你去的别的地方是什么样的?”
他其实去过不少地方,可是都是来京城赶路沿路经过的,也没仔细看过,所以别处什么样,汤圆也不知道。
徐远珩低头和汤圆道:“这得你亲自去看了才知道,等你长大一些,书读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四处游学。有句话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上写的和自己亲眼看到的终究不同。”
汤圆:“书上的是别人看的,我看的是我看的。”
徐远珩点了点头,他虽不科举,却读过书,功课也不错。他在各地都有宅子,到时也方便汤圆游学。
他没当过父亲,既然决定认亲,也该真心为汤圆打算。
他给汤圆夹了菜,“汤圆也多吃些,多吃才能长高,日后徐叔叔带你去大江南北,看大好河山。”
汤圆使劲吃肉,盼着快点长大。
中午吃过饭,徐远珩就走了,下午汤圆午睡了片刻,等夜幕降临,一家人出门去看灯会。
林秋然让孙氏也去,不过孙氏嫌天冷,人挤着人,再把她刚做好的鞋子踩一脚,就没出门。
故而就一家三口去的。
京城的灯会比余安热闹得多,各处都敞亮,不止城南街头,其他街上都是明灯。
街上一辆挨着一辆的马车,从车内往外看,街边有三四层的高楼,上面灯火耀目。从远处看楼层里面有倩影抚琴弄曲,载歌载舞。
街上明灯连成一片,与天边明月交相辉映,街上的行人都穿着喜庆吉利的颜色,各种烟花,鼻尖都是呛人的硝石味。
烟花五颜六色,天上飘的,地上放的,手里拿的,各种形状应有尽有。
除了酒楼饭馆多、人多、官员多,林秋然又感受到一处和余安不一样的地方。
汤圆扒着窗子,“娘,爹!外面好热闹呀!”
林秋然笑了笑,随着汤圆的目光往外看去,眼中划过亮眼的场景,是很热闹。
窗子被母子二人占着,萧寻没看,他不禁想起当年,不是上元节,是除夕当晚,在余安食肆二楼,他和林秋然一起看烟花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