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这就是昨天直播间里说的手工薯粉,因为这里离村子远了一些,所以今天开播的时间晚了一点。”
“看起来好正宗!”
“奶奶好慈祥啊。”
“怎么卖?想要!”
“纯手工的肯定好吃。”
直播间进来的人数多了起来,林野耐心地在镜头前从各个角度展示王婆婆的劳动成果。
“这个品相真不错,真的是手工制作的吗?”一条弹幕问。
一滴水激起千层浪,原本还在赞扬王婆婆手艺的网友突然开始质疑起来。
“这么透亮,不会是直接买淀粉晾晒的吧?”
“我怎么没在超市看到过这种?”
“主播主播,你是说这些都是王婆婆自己做出来的?”
满屏幕质疑的话,王婆婆不识字,还在一旁乐呵呵地配合,用苍老的手捧起一把薯粉展示。
林野不理解直播间风向怎么说变就变,停下动作看了会儿弹幕,眼底的光越来越弱。
但下一秒,他又看向镜头笑起来。
“有人问这么多薯粉是不是王婆婆自己做的,”林野满眼心疼地看着身边乐呵呵的老人:“是的,王婆婆年轻的时候就是做这个的,只是现在年纪大了,活动起来有些吃力,这一院子要做好久。”
“还有人问这个薯粉的制作过程,正巧我们现在就在现场,现在给大家拍一下。”
林野把镜头反转,走到院角那个还残留着些淀粉的老石磨旁,“这第一步,就是选薯、洗薯。要挑红心的、淀粉足的好红薯,一个个刷洗干净,一点泥都不能留。”
镜头里,他指向旁边的大木桶和悬挂着的纱布袋:“洗干净的红薯,要用老石磨磨成浆。磨好的薯浆倒进大桶里,加入清水反复淘洗、过滤,用这细纱布袋滤掉薯渣,留下最细腻的淀粉浆。这一步特别耗力气,体格不好的胳膊要酸好几天。”
“有图有真相,黑子说话!”弹幕风向好了不少,有几个人陆续开始下单。
镜头随着林野的动作转动,对准了那些沉淀了一夜后的淀粉桶。
“看,这就是沉淀好的淀粉,上层的水要小心舀掉,底下这白得像雪、腻得像膏的,做粉条用。”
镜头晃了晃,林野走到灶台边,那里还放着专用的漏勺。
“最关键的一步,调浆、漏丝。淀粉糊的稀稠得有讲究,太稀太稠都不成。烧开一大锅水,淀粉糊放进这漏勺里,手腕得这么均匀地拍打、震动……”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粉条就从孔眼里漏出来,滑进滚水里,瞬间就定型成了根根分明的粉条!煮熟的粉条得立马过凉水,让它更筋道,最后才能像这样,挂在竹竿上晒足太阳,晒干水分。”
他最后拿起一把晒好的薯粉,总结道:“所以大家看,从红薯到各位家人手里的粉条,全靠一双手,十几道工序,一点添加剂都没有。吃起来口感爽滑、特别筋道,久煮不烂,不管是炖肉、涮火锅、还是凉拌,都吸味又好吃!这才是真正来自山里、带着阳光和手艺味道的好东西!”
王婆婆在一旁听着,不时点头补充两句方言,虽然多数人听不懂,但那份自豪和慈祥却感染着直播间里的每一个人。
“青山村的手工薯粉,与其说是一种特产,不如说是一种即将失传的时光手艺。它选用本地种植的红心红薯,淀粉含量高,甜味足。全程手工制作,依赖的是制作者的经验与手感,尤其是调浆和漏丝的火候,差之毫厘,成品的口感便会谬以千里。
与现代工厂生产的机械粉条相比,手工薯粉外观或许略有不均,粗细微有差异,但这正是其手工印记的证明。因其制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红薯的原香和淀粉的天然特性,更是一份沉淀着地方风物和匠人温度的诚意之作。”
远处听到这一番话的顾屿瞪大眼睛冲这边看过来,林野昨天晚上偷偷背稿子了?
直播间的弹幕再次活跃起来,屏幕上不断滚动着对“手工”、“传统”表示赞叹的评论,不少人因为听到了详细的制作过程而纷纷下单。
林野看着不断增长的订单,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一直坐在一旁的顾屿见证了直播时的每个瞬间,他心里更坚定了让这份“传统手艺”配上更加适合的“包装”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