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她的文字 > 冰层下的扰动(第2页)

冰层下的扰动(第2页)

“苏老师,新剧本已阅。关于新增第三幕第廿二场,我已向执行导演提出表演理解上的困惑,试图在演绎中强化叶文婧对外界干扰的‘隔绝感’与内在决定的‘不可逆转性’。不知此处理方向是否契合您对角色此刻状态的设定?附件是我初步构思的表演笔记片段,若您有空,恳请指正。林夕”

她……她也注意到了那段戏?而且,她竟然主动去交涉了?甚至已经想好了在表演层面进行“对抗”和“弥补”的策略?

我立刻下载了附件。里面是她手写的表演笔记扫描件,字迹清晰工整。在关于那段新增戏份的旁边,她详细标注了如何通过眼神的游离、肢体语言的拒绝性、以及台词底下潜藏的“不为所动”,来弱化外界劝阻的影响,反衬叶文婧内心的坚定(或者说偏执)。

她的理解,与我的批注,不谋而合。甚至,她想到了更具体的、在镜头前实现这一意图的表演技法。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瞬间冲刷了刚才的无力感和冰凉。

不是一个人。

在这场无声的、守护角色真实性的微小战争里,我不是一个人。

屏幕那端,那个站在闪光灯下、需要面对更多复杂人际和压力的演员,在用她的方式,进行着同样的努力。

这种隔着屏幕、跨越不同战线的默契与支撑,像一道微弱却坚韧的丝线,缠绕住我即将下坠的灵魂。

我盯着那封邮件和附件,看了很久很久。

然后,我打开回复框。这一次,手指不再那么冰冷僵硬。

我认真地阅读了她的表演笔记,在她提出的几个具体表演处理细节上,给出了更进一步的建议和肯定。我没有感谢她,也没有提及任何工作之外的情绪,所有的交流都严格限定在“叶文婧”这个框架内。

但我知道,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冰层之下,那被扰动的流水,似乎正试图寻找新的方向。

---

收到苏晴回复的邮件时,我(林夕)正在排练室,对着镜子反复练习那段新增戏份的“隔绝感”。

她的回复依旧围绕角色,专业而精准,对我提出的表演构思给予了关键的补充和确认。看着那些熟悉的黄色批注(这次是批注在我的笔记上),我心里那块因为剧本修改而悬着的石头,终于稍稍落地。

至少,在理解角色这个层面上,我和她站在同一战线。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底气,去面对即将到来的实际拍摄。

然而,现实的礁石,总是比想象中更嶙峋。

几天后,一场剧组主要演员参加的剧本研讨会(苏晴依旧以线上无声模式参与)上,关于那段新增戏份的争议,还是被摆上了台面。

提出异议的并非导演或编剧,而是陈灏。

在讨论到男主角前往劝阻叶文婧的动机时,陈灏放下剧本,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语气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随意:

“李导,王制片,我觉得这里男主角的情绪可以再给得足一点。他现在这种‘同事式的关心’,力度不够,显得有点……冷漠。观众会觉得他对叶文婧没有感情。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台词,或者加一点回忆闪回的暗示,表明他其实一直很关注叶文婧,只是不善表达?”

他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安静了一瞬。

我心里咯噔一下。他果然还是提出来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表演处理,而是直接要求修改剧本,强化感情线。

王制片摸着下巴,似乎在思考。李导则微微蹙眉,没有立刻表态。

线上会议列表里,那个灰色的“作者-苏晴”ID,静静地挂着,没有任何动静。但我几乎能想象到屏幕那端,她骤然绷紧的神经和涌起的反感。

周编辑赶紧打圆场:“陈老师的意思我们明白,不过这段戏的初衷,主要还是为了体现叶文婧博士那种……不为外物所动的科研精神,感情线方面可能不宜过于凸显。”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