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食骨记火锅德化坪埔 > 成都府兔骨酱匠人情(第2页)

成都府兔骨酱匠人情(第2页)

经过两天的发酵,新的酱曲终于制作完成。刘老栓又按照配方上的步骤,开始熬制改良后的兔骨酱。他先将兔骨洗净,焯水后切成小块,然后放入锅中,加入豆瓣酱、新酱曲、花椒等调料,用小火慢慢熬煮。熬煮过程中,刘老栓不时地搅拌,还按照阿柱的要求,加入了少许蜂蜜,增加酱的醇厚口感。

几个时辰后,改良后的兔骨酱终于熬好了。刘老栓盛出一碗酱,递给陈墨:“陈公子,你尝尝,这是按照阿柱的配方熬的,看看味道怎么样。”

陈墨接过碗,用指尖蘸了一点酱,送进嘴里——酱的醇厚比之前更浓郁,兔骨的鲜香与花椒的麻香完美融合,还有一丝淡淡的甜味,中和了酱的咸辣,口感层次丰富,比之前的兔骨酱更美味。

“好吃!”陈墨忍不住赞叹,“这酱比之前的更鲜、更醇厚,阿柱的配方真的很绝妙!”

刘老栓听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神里的遗憾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欣慰与自豪。他把熬好的兔骨酱装进陶罐,送给街坊邻居品尝,还特意跟大家说:“这是我徒弟阿柱的配方,是他用命换来的,大家尝尝,看看好不好吃。”

街坊邻居尝了改良后的兔骨酱,都赞不绝口,纷纷说:“这酱比以前更好吃了,阿柱这孩子真是个好样的!”“刘老栓,你可得把这配方好好传承下去,别辜负了阿柱的心意!”

当天晚上,刘老栓把改良后的兔骨酱摆在铺子里,还在陶罐上贴了一张新的红纸,上面写着“阿柱秘制”四个字。他对着陶罐,轻声说:“阿柱,你的配方很成功,大家都很喜欢。你放心,师父会把这配方好好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你的手艺,让刘记的酱香飘满大宋。”

就在这时,陈墨怀里的银汤勺突然泛起明亮的棕褐色光晕,阿柱的身影渐渐出现在陶罐旁。他还是穿着那件蓝色的粗布短褂,手里拿着一根长勺,脸上带着笑容,眼神里满是欣慰。他走到刘老栓身边,深深鞠了一躬,虽然刘老栓看不见他,却像是感受到了什么,抬起头,对着空气说:“阿柱,是你吗?你看到了吗?你的配方成功了,大家都很喜欢。”

“师父,我看到了,我很开心。”阿柱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坚定的力量,“谢谢您帮我完成心愿,也谢谢陈公子帮我们找到配方。以后,就让这兔骨酱的香味,带着我的心意,一直传承下去吧。”

刘老栓的眼泪掉了下来,却笑着说:“好,好啊!师父会一直熬兔骨酱,会把你的名字刻在每一个陶罐上,让大家永远记得,有个叫阿柱的小伙子,用生命守护了咱们的酱菜手艺。”

阿柱笑着点了点头,转身望向铺子里的酱缸,眼神里满是对酱菜手艺的热爱与不舍。他对着刘老栓挥了挥手,然后身影渐渐变得透明,像酱坊里的雾气一样,慢慢消散在灯光下。

银汤勺的光芒暗了下去,恢复了原本的模样。铺子里的兔骨酱,酱香里再也没有了之前的遗憾,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鲜香,像阿柱的匠心,永远留在了这酱菜之中。

四、记录食谱,传承手艺

接下来的几天,陈墨每天都来刘记酱菜铺帮忙。他帮刘老栓挑水、劈柴,还帮着招呼客人、装罐贴标签。铺子里的生意比以前更红火了,不仅街坊邻居经常来买,还有不少外乡人特意来光顾,都想尝尝“阿柱秘制”的兔骨酱。大家都说,这酱里藏着匠人的心意,吃着让人心里踏实。

“陈公子,真是谢谢你。”一天晚上,刘老栓熬完最后一锅兔骨酱,给陈墨倒了一杯热茶,“要是没有你,阿柱的配方找不到,他的心愿也完不成。你是个好人,也是咱们刘记酱菜铺的恩人。”

陈墨接过茶杯,喝了一口热茶,温暖的茶水滑过喉咙,暖遍全身。他放下茶杯,从包袱里拿出《味魂录》,对刘老栓说:“老丈,我想把你这兔骨酱的做法记下来,写进我的食谱里。这样,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能记得这酱的味道;也能让更多人知道,成都府有个叫阿柱的酱菜匠人,有个叫刘老栓的老匠人,他们用兔骨酱,传承着巴蜀的酱菜手艺。”

刘老栓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好啊。这酱是我和阿柱一起琢磨出来的做法,阿柱还为此付出了生命,能记下来,是好事。我现在就教你,怎么处理兔骨,怎么制作酱曲,怎么熬煮兔骨酱。”

那天晚上,刘老栓坐在灶台旁,一边回忆阿柱的配方,一边给陈墨讲解兔骨酱的做法,陈墨则拿着炭笔和布帛,仔细地记录着,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写完步骤,陈墨放下炭笔,指尖轻轻拂过布帛上的字迹,仿佛能触到阿柱揉制酱曲时的专注,触到刘老栓熬煮酱时的温情。他顿了顿,拿起炭笔,在步骤下方添上一段小字注解,将这份藏在酱里的匠人情谊,一并记入:

“此兔骨酱初藏匠人遗憾,酱香麻醇中含未竟之志,食之若见青年熬酱身影;今释匠心于改良酱曲,鲜得纯粹,似巴蜀暖阳融心。阿柱以生命护酱曲,以配方传手艺,将对师父的孝、对酱菜的爱,都揉进这深褐酱色之中;刘老栓以铺为守,以酱为寄,让徒弟的心意,随每一罐酱传递。今记此谱,不仅为传制酱之法,更为传一份匠人赤诚:世间手艺,无关浮华,唯守初心者,方能传世。愿尝此酱者,皆能忆起:成都府城西曾有青年阿柱,以酱曲为念,以生命赴义;亦愿此后做酱者,皆能在翻炒间藏入匠心,让寻常酱菜,也成情感之载体,让巴蜀酱香,永远飘满人间。”

落款处,陈墨写下“南宋成都府城西巷,陈墨记于刘记酱菜铺”,而后又想起刘老栓说的话——阿柱生前总爱将熬好的兔骨酱与新鲜的萝卜干同炒,说“酱香配脆爽,更解腻”,便又在注解旁添了一行小字:“阿柱偏爱:兔骨酱炒萝卜干,取新鲜萝卜干泡软切段,与酱同炒三分钟,脆爽鲜香,佐餐佳品。”

写完,陈墨小心翼翼地将《味魂录》叠好,放入包袱中。窗外的月光透过酱坊的窗棂,落在灶台上,与油灯的微光交织,温柔得像一罐刚熬好的兔骨酱,暖得人心头发软。

五、离坊寄愿,酱香永续

陈墨在成都府又停留了半月。每天清晨,他都会帮刘老栓磨制香料、清洗陶罐,看着他将新熬好的兔骨酱装罐,听他跟街坊邻居说“这是阿柱的方子,多尝尝”。有一次,一位从临安来的商人尝了兔骨酱,赞不绝口,当场订了十罐,说要带回临安,让那里的人也尝尝“阿柱秘制”的味道。刘老栓听了,眼眶泛红,对着西边的方向轻声说:“阿柱,你的心愿快实现了,咱们的酱要卖到临安去了。”

离别的那天,成都府下着小雨,湿热的空气里依旧飘着酱香。陈墨背着包袱,站在酱坊门口,刘老栓手里拿着一个油纸包,里面装着一罐刚熬好的兔骨酱和一小包新酱曲:“这酱是按阿柱的方子熬的,你带着路上吃;这酱曲你留着,以后想熬酱了,自己也能做。”

陈墨接过油纸包,罐子里的酱还带着温度,酱曲的香气透过油纸飘出来,像成都府的味道,牢牢刻在记忆里。“刘老丈,谢谢您。”他看着刘老栓花白的头发,心里满是不舍,“以后我一定会回来,回来吃您熬的酱,看您把刘记的酱卖到临安去。”

刘老栓笑着点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温情:“好,我等你。阿柱的方子我会好好传下去,以后酱坊招了徒弟,我会把阿柱的故事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咱们做酱,不仅要做好味道,更要守住初心。”

陈墨转身,慢慢走出城西的巷口。雨丝落在脸上,带着湿热的气息,他回头望去,刘老栓还站在酱坊门口,手里握着那根熬酱用的长勺,像一尊守护手艺的雕像。酱坊里的酱香还在飘,与雨雾交织,像一首无声的歌,唱着匠人的坚守,唱着人间温情的绵长。

怀里的《味魂录》贴着心口,银汤勺泛着淡淡的棕褐色光晕,勺身偶尔映出阿柱揉制酱曲的身影,或是刘老栓熬酱的模样。陈墨知道,这段成都府的经历,会像这罐兔骨酱一样,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它让他明白,食物不仅能承载思念,更能承载手艺的传承;而那些藏在食物里的魂灵,那些未说出口的心意,总会在某个瞬间,以最温暖的方式,照亮手艺传承的路。

马车渐渐驶离成都府,城西的巷口越来越远,可那股兔骨酱的酱香,却像刻在了骨子里,连同阿柱的匠心、刘老栓的温情,一起留在了陈墨的旅程中。他摸出银汤勺,望向远方的巴蜀群山,心里默念:刘老丈,愿您安康;阿柱兄弟,愿你的酱曲魂,随每一罐酱,飘向更远的地方。而我,会带着这罐酱的味道,带着《味魂录》里的故事,继续走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南宋的成都府,有过一罐藏着匠人心的兔骨酱,有过一段最动人的师徒情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