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地安人主动上来交情,主要是看中明军手里的武器。他们想购买,用来驱逐巨熊。如果买不了,也可以请明军帮助他们清除熊患。然而,最大的现实问题来了。两拨人各说各的,鸡同鸭讲,却没有一个人能听得懂对方的意思。这,就有点尴尬了呀?戴赤羽冠的男人,将一名小弟推了出去。小弟手舞足蹈的,先指了指短面熊的尸体,再指了指宋康手里的步枪,嘴里叽里呱啦的叫。“你是说,想让我们帮你们猎熊?”宋康确实猜对了,可是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有点头疼。他灵机一动,拉动保险栓,朝着短面熊的尸体就是一枪。砰——震耳欲聋的巨响,可把那群印地安人给吓坏了。他们好奇的凑过头去,近距离观察着伤口。子弹将肉身打穿了一个洞,顿时惊叹不已,大呼小叫起来。这玩意,可比弓箭强得多了。戴赤羽冠的男人立即拍板,他要将这群远道而来的朋友带回部落。面对拥有这么强大武器的人,最好的处理方式,就应该是做朋友。想必,他们对待白色海盗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吧?印地安人与世隔绝,仍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活习性,他们没有其他先进文明的尔虞我诈。由于生产力低下,能够创造的价值不高,讲究一个平均分配,不正是大家所追求的平等社会吗?也不能说完全平等,他们还是要等级观念的。很简单,只分了两个阶级,族人和祭品。印地安人的名称,是白人起的,当时他们意外来到镁州大陆,还以为找到了阿三。为什么不第一时间认为是华夏人呢?因为在当时的西方国家眼里,华夏,是“黄金之国”,遥远而神秘的高等文明。阿三虽然也是“财富的源头”,但西方人好歹能够接触得到,至少见过。印地安人,由于部落属性,尚未发展出先进的工艺文明,基本上赤身裸体,被晒黑很正常。而阿三位于热带季风气候,那肤色几乎与印地安人差不多。冷知识,在14世纪《曼德维尔游记》一书中,将华夏皇帝描绘成“白肤金冠”。其次,西方人通过《马可波罗游记》,了解到华夏有火药、印刷术以及超级城市,科技文明相当发达,遥遥领先。反观阿三,科技落后,全世界都开始玩火器了,他们还在依赖大象作战。接着,阿三的宗教通常都是多神明崇拜,这在西方人眼里属于“异教徒”,他们真的受不了。再看华夏,西方人将儒家文化视为华夏特殊的宗教符号,“有序但陌生”。不好评价,但是评价不低。最后是社会制度,西方人一直认为,华夏的官僚体系高度发达,尽管他们不理解也不清楚具体如何运作,但就是感觉很牛逼的样子。反观阿三,种姓制度被认为是“奴隶社会”的变种。都什么时代了?还搞这一套落后的社会制度?综上所述,在当时的西方人眼里,华夏是绝对比阿三更优越的,而且文明先进得不是一点半点。所以,当他们第一次踏上镁州大陆的时候,看到如此原生态环境,首先想到的是——“坏了,我们该不会找到阿三了吧?”印地安人,有“印”字,顾名思义。而后世有网友评论说,印地安=殷地安,纯蹭,有点强行解释的感觉了。虽然说,他们确实有很大概率,就是在殷商时期迁徙过去的。但是,印地安,本来就是西方殖民者的起名。印地安人,与华夏人同样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生理特征。所以,两拨人相遇的时候,都觉得十分亲切。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宋康见对方没有表现出敌意,于是大胆跟着过去。要想找到本地的金银矿,还得靠当地人指路,不如先打好关系,再做打算。况且,自己手里有枪,是不惧怕这群土着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印地安人使用的并不是冷兵器,而是石器时代的武器,主要是木棍+石头,偶尔有些金属制品。他们的冶炼技术,整体落后于其他大陆,还分地区的。北镁州原居民,没有熔炼矿石的能力,现在还是铜器文化,加工工艺很粗糙,就是用天然铜块捶打制造而成。中镁州原居民,虽然擅长捶打金银饰品,但没有发展出铁器技术,武器仍然以黑曜石为主。南镁州原居民,稍微比前面的先进一些,懂得高温冶炼技术,以及掌握了青铜器的制造工艺,但依旧没有发展出铁器熔炼,武器大多数还是石器。明军就是在北镁州登陆上岸,又有点接近中镁州。面对这群落后自己两个时代的土着,明军是不带怕的。走着走着,宋康突然感觉到,有人摸向了他手里的步枪,下意识夺回怀里,眼神警惕的望向对方。原来,是那个女子。女子被他的神态变化吓到,怔怔的不敢出声,眼眶红润。其实,她是觉得宋康一直拿着那玩意会不会太累了,就想帮忙分担一下。结果被误会了。宋康观察对方的神情,有点懂了,于是主动解释道:“没事,我不累的。”尽管女子听不懂,不过宋康柔和的语气,让她又开心起来。明军被这波印地安人带到三十里外的丛林中,此处终于可以看见房屋了。这里的房屋是用晒干的土坯砖,与松木梁结合而成。别看海岸一片丛林,实际上,他们居住的地方较为干旱。沙漠昼夜温差大,所以使用厚墙隔热。多层阶梯式结构,通过梯子进出,同时又有防御功能。“这种建造方式,在大明也有。”就在宋康感慨的时候,女子走到他身边,低头叽里呱啦说着什么,他听不懂。“要不,你还是比划比划吧。”下一刻,女子直接把他的手拉住,牵着去了她家。“???”:()土木堡之变后,我发动夺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