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思索着点头,继续问道,“针对红外线的控制能达到什么程度?我的意思说,如果是大量的红外辐射,可以控制吗?”
“不清楚。”
张明浩摇了摇头,“这个需要实验测定,我们用各色射光进行过简单测试。红外线是观测不到的,实验就要复杂的多。”
王志刚听着点了点头,他看向了赵安荣和徐振。
徐振开口问道,“张明浩同学,你能说说研究具体是怎么做的吗?我对这个比较好奇。”
“你们的隐形材料,是用百微米级的颗粒组合完成的,常规材料的颗粒组合能让材料达到这种特性……”
“很难想象!”
几人又都看向了张明浩。
张明浩轻轻点头,解释道,“这牵扯到我的一项研究,我称之为‘最大化模糊视觉感知框架’。”
“我是利用孙雯教授团队的实验数据建造出的框架。在框架范围内做计算,就能知道各项材料搭配实现对光线控制的最佳方案。”
“不过研究也只刚开始,因为我们没有更精细的数据,比如性能更好的光学材料,再比如小于十微米的材料颗粒性能……”
当谈起专业问题的时候,张明浩的紧张感也消失不见,变得轻松、自信了很多。
他简单介绍了研究方法。
王志刚三人对视一眼,旋即问道,“也就是说,如果能有更多的实验,你就能继续完善框架,做更精准的计算,也做出性能更好的隐形材料?”
“可以这么理解。”
张明浩说完直接问道,“上级部门对于隐身技术感兴趣吗?”
“隐身,很科幻、很有意思。”
王志刚说着笑道,“但肯定是雷达隐身更实用。”
他没有继续话题,而是问道,“我很好奇,你的研究是否能用在超材料编译的材料性能计算上?”
“比如,计算出性能最好的吸波材料搭配方案。”
赵安荣和徐振也明显认真了。
张明浩用力抿着嘴,他组织了好半天语言才开口道,“王教授,有个问题,以您的档次可能想不到。”
“什么事?”王志刚一愣。
“常规的高校科研机构,做不了高端上档次的超材料制造研究。”
“比如,我所在的应用电磁学实验室,只能做一些最基础的材料特性测定实验,比如,研究碲化铋、研究特定环境的薄层生长。”
“孙雯教授一直想研究光学超材料,毫无疑问,那才是隐形材料的未来,但即便是以微纳光学研究所的实力,也无法提供光学超材料所需的研发环境。”
“同样的,也拿不出所需的庞大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