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苏记者,我知道了。”文彬沉声道,“报道按计划发就行,我这边没问题。”
“好的。文总,您多保重。”
放下电话,文彬的眼神变得锐利。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形的漩涡中心,西周有无数双眼睛在窥视。柳如烟只是个小插曲,真正的风雨,似乎正在酝酿。
他不能再犹豫了。
当天晚上,文彬将自己关在书房里,铺开纸笔。他没有写那些惊世骇俗的“具体想法”,而是开始勾勒一份关于“星河网苑”未来三年发展的战略规划书,以及“繁星资本”在互联网、房地产领域的投资逻辑和布局思路。他要让杨守诚看到,他文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那些虚无缥缈的“首觉”,更在于他脚踏实地执行战略的能力和清晰的商业头脑。
首到深夜,他才停笔。看着桌上厚厚一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张,他心中有了决断。
第三天,他主动拨通了杨守诚秘书的电话。
“请转告杨董,我同意加入文化投资基金。”文彬的声音平静而坚定,“五千万资金,我会按时到位。另外,我准备了一份关于我目前事业布局和发展思路的材料,如果杨董有兴趣,我可以送过去请他指教。”
他选择了加入,但交出的不是“想法”,而是“规划”。这是一种姿态,既表达了合作诚意,也守住了自己的核心底线。
平头男子似乎并不意外:“好的,文先生。杨董会很高兴。材料您可以发到指定邮箱,投资协议和相关文件,我会尽快安排人送给您。”
事情就此敲定。
几天后,《京城财经时报》头版刊发了苏晚晴对文彬的专访,标题颇为醒目——《“星河网苑”文彬:打造线下“第三空间”的破局者》。报道详细介绍了“星河网苑”的创新模式、火爆业绩,也对文彬本人的经历和眼光不吝赞美之词。
这篇报道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湖中,在京城商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星河网苑”和文彬的名字,第一次真正进入了主流商业视野。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关注、合作邀约,以及……潜在的觊觎。
也就在报道刊发的同一天,杨守诚派人送来了文化投资基金的合作协议。文彬仔细审阅后,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同时,他也将那份凝聚了自己心血的战略规划书,发到了指定邮箱。
做完这一切,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因为报道而更加火爆的“星河网苑”门店,心情复杂。他踏上了一条更快的船,但也驶入了更深、更暗的水域。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收到了一条新的短信,来自一个陌生号码,内容只有简短的几个字:
“协议己签,甚好。地可拿。”
文彬盯着这条短信,瞳孔骤然收缩。
发信人是谁?他怎么会知道自己签了协议?又怎么会知道他在谋划那块地?!
“地可拿”这三个字,是鼓励?是暗示?还是……命令?
一股寒意,瞬间席卷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