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曹髦 司马昭 > 第57章 哑鼓擂动聋者先闻(第2页)

第57章 哑鼓擂动聋者先闻(第2页)

油灯火苗轻轻晃动,在墙上投下他佝偻的身影,像一只蛰伏的兽。

他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个旧陶罐,指腹抚过底部时,忽觉一阵微弱却规律的震颤传来——三长两短,间隔精准,如同心跳复苏。

那是三年前雪夜里陛下亲手在他掌心画过的痕迹。

“若见耳闭脚动,便是哑鼓将鸣。”他心头一震,指尖竟泛起一层细汗,而陶壁的震动仍在持续,温热自掌心蔓延至臂膀,仿佛血脉重新接通。

二十名自幼失聪的少年被秘密召集到一处隐蔽的地下石室。

他们或因天生,或因幼时高烧,被世人视为“不祥”的弃儿。

赤足踏上冰凉石板的刹那,寒意首透脚心,但他们并不退缩。

地面深处传来微颤,起初如蚁行,继而似脉搏跳动,渐渐可辨其节律。

训练他们的是一位盲乐师,一个在黑暗中生活了三十年的老人。

他不教他们音律,只教他们感知。

老人手持一根乌木槌,有节奏地敲击一面巨大的牛皮鼓。

他自己听不见,却能通过握槌的手感受到鼓面每一次震颤带来的反冲力,手腕肌肉随之微微抽动,如同与大地对话。

少年们也听不见,但他们脚下的石板,却随着鼓声传来一阵阵细微的麻痒,如同细针轻刺脚心。

有人初次感应时浑身颤抖,误以为中毒;有人始终无法分辨“缓二急三”与“急三缓二”,最终只能负责传递最简单的警戒信号——但这己是莫大的信任。

“用心去听,用你们的脚,用你们的身体。”盲乐师用嘶哑的嗓音说着,身旁有人用手势为少年们翻译,“声音不只在空气里,它在木头里,在石头里,在水里,在你们的骨头里。”

日复一日,少年们从最初的茫然,到渐渐能分辨出长短、轻重、缓急。

他们学会将手掌贴在墙壁上,感受另一间屋子传来的共鸣,如同触摸远方的心跳。

有人甚至能通过水碗中涟漪的形态判断敲击频率——那一圈圈扩散的波纹,在他们眼中即是乐谱。

更惊人的是,曹髦亲自将那首激昂的《风起云涌》,改编成了一套复杂的“地音谱”。

他摒弃了所有高亢的旋律,只保留了最基础的节奏骨架,并将其拆解为数百个独立的敲击单元。

这套“踏阶密码”并非万能,只能沿特定铺设的青铜导管传递至西苑角楼——那是先帝修筑密道时遗留下的共振管道,唯有此处才能接收到清晰信号。

以特定频率和力度敲击井壁、墙基,甚至坚实的地板,声波便能沿着地脉和建筑结构,在五十步内的关键节点之间传递一段完整的信息。

北市的一家“哑店”悄然开张。

店主是一对聋人夫妇,他们从不与客人交谈,只用手势和木板上的字迹交流。

这家店从不叫卖,生意也冷清得紧。

但每日黄昏,当夕阳的余晖将坊间的影子拉长,男主人总会拿起一把小木槌,不紧不慢地整理柜台上的货物。

外人看来,他只是在把摆歪的陶罐敲回原位,但那声音却有着固定的节奏——咚……咚……咚……咚咚!

三慢两快。

这声音透过店铺的木质地板,传入地下,沿着相连的房屋地基,传到隔壁街的酒肆,传到更远处的米行。

如果说“哑店”的鼓点是地下奔涌的暗河,那么坊间的妇人们,则是随风摇曳却彼此呼应的芦苇——她们的动作虽无声,却织成一张更广阔的情报之网。

郤正奉曹髦之命,将复杂的《联户约》简化为十八个核心手势,巧妙地融入了日常的劳作之中。

在坊间的公用井边洗衣时,将洗好的白布用力摊开、晾在竹竿上,代表“区域安全,可以行动”;布匹展开时迎风猎猎,阳光穿过湿布映出淡黄光晕,那一瞬的明亮便是暗号,暖意洒在脸上,如同希望降临。

若是不慎将装满水的木盆摔在地上,那清脆的碎裂声和水花西溅的景象,则是最紧急的“危险”信号——飞溅的水珠在石板上炸开,如星火迸射,瞬间点亮所有潜伏者的神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