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一个80后的半辈子歌词 > 第26章 上个世纪(第2页)

第26章 上个世纪(第2页)

农村开小店生意虽然都还不错,但是最头疼的还是赊账的问题,我家到现在还有十几年的账没清。

农村小店赊账是很常见的现象,透着浓浓的人情味和乡土信任。都是邻里熟客,家里临时缺油盐酱醋、孩子要块糖,或是农忙时急需化肥、农具,手头暂时没钱,跟店主打个招呼就能先拿走,店主会在本子上记一笔,比如“王婶酱油1瓶”“李哥烟2盒”。

一般会等到秋收卖了粮食、年底打工回款,或是家里有红白喜事收了份子钱,就会主动去店里清账。店主除了大年三十平时也不会催,大家心里都有本“人情账”。

全靠邻里间的熟络和口碑,很少签欠条。店主信得过村民的人品,村民也不会赖账,怕坏了名声在村里抬不起头。

遇到谁家实在困难,欠账可能拖很久,店主有时会主动抹掉零头,甚至悄悄把账划掉,“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没个难处”。

这种赊账不是单纯的交易,更像是村民间互相帮衬的一种方式,透着旧时光里人与人之间的淳朴和暖意。

一开始生意好每天我有记账的习惯,每笔交易记得清清楚楚。一九九七年的除夕,上午忙着卖纸钱、冥币和烟花炮竹,下午吃年夜饭之前一般都会把正月拜年的东西提前买好,所以那天我一首忙到晚上七八点才吃年夜饭,到现在还记得那天纯收入约365元。

大年三十上午祭祖是很多农村地区重要的年俗,承载着对祖先的敬畏与思念,仪式感满满。

小时候记得还会提前备好祖先爱吃的食物,比如整鸡、整鱼、红烧肉(寓意丰盛),还有馒头、年糕(象征团圆、高升),以及酒、茶等,有的地方会摆上水果、糖果。现在这些都己经没有了。

准备香烛、纸钱(如黄纸、金箔纸等)、鞭炮,有的会带族谱或写有祖先名字的牌位。纸钱一般会用纸凿在准备烧的黄裱纸上打印出铜钱般大小钱印的图案

传统的纸凿由铁匠锻造,长约10厘米,首径近3厘米,外围呈铜钱大小的圆形,中间固定铜钱方孔大小的方形,均磨制出薄刃。现在也有采用优质不锈钢材料或钢材制成的纸凿,其设计更加人性化,如握把部分增加防滑纹理,刃口经过精密打磨,更加锋利耐用。

使用纸凿时,通常要先将黄纸折叠4折,裁好之后,每次取10来张平铺在软木板上,然后用手握住纸凿,另一只手用槐木等硬木制成的锤子轻轻敲击纸凿顶部,使纸凿在纸上留下清晰的钱印。纸凿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人们通过在黄纸上打出钱印,来表示对祖先的缅怀和敬意,希望祖先在另一个世界能够有钱花。

到了坟前,大人在坟头跪下嘴里念叨着先人的称呼,一堆一堆地的分别给先人烧纸钱。然后按辈分一批一批地轮流磕头,嘴里会念叨着“祖宗回家过年了”“保佑全家平安顺利”等吉祥话,诉说一年的收成和心愿。

拜完后,在祖先坟前同时燃放鞭炮,据说鞭炮声能“请”祖先回家,也有驱邪的寓意。

以前祭祖仪式结束后,那些带着的供品会留着,有的会在年夜饭时端上桌,寓意祖先与家人共享年节美食。

这种习俗核心是“认祖归宗”,通过庄重的仪式让后辈不忘根源,也让年味里多了份对传统的传承和对家族的凝聚感。

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因各地礼俗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春节祭祖:大部分地区在春节期间会进行祭祖仪式。家族族长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会于堂屋中悬挂祖先画像或供奉祖先的牌位,从初一至初三,牌位前早晚点灯、蜡,燃香不断。除夕子夜前后,要在祖先的牌位前摆好美酒佳肴、时令果品,供列祖列宗“享用”,然后由家长率子孙行叩祭礼。初三恭送祖先灵魂,通常与“送年”活动一并执行,且要到祖坟祭奠烧纸。

清明节祭祖:上海清明祭祖少不了青团,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也是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山西南部多数地方清明上坟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而北部多数地方则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台湾的清明节也叫扫墓节,家家户户都要在祖坟上“挂纸”和“培墓”,即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黄白纸或五色纸压在坟上,并对坟墓进行整修。

春分祭祖:主要流行于客家地区、福建漳州及周边、安徽南部等地。客家人春分祭祖称为“春祭”,从春分开始至清明结束,全族或全村集体行动,先在祠堂举行仪式,随后依次祭扫开基祖墓、各房祖先墓,最后是家庭私墓。

其他少数民族祭祖:苗族有12年举行一次的盛大祭祖节日“鼓藏节”,用鼓作为祖先的物化象征符号,祭鼓就是祭祖;瑶族每年农历十月十六要过“盘王节”,举行“还盘王愿”的祭祀仪式;侗族有每年正月的祭始祖女神的“祭萨节”,大家着盛装汇聚在“萨坛”外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