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夫子庙离开后,我们在附近的苏果超市买了些面包、牛奶和零食,然后按之前的约定乘公交去爬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门外,是宁镇山脉西段的中支,有“金陵毓秀”的美誉,是南京的标志性山峰。
紫金山由北高峰、小茅山和天堡山构成,主峰北高峰海拔448米,为宁镇山脉的最高峰。山体东西长7千米,南北宽约3千米,总面积3008。8公顷,其中森林面积2311。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8%。
紫金山古称金陵山,战国时楚国在此建金陵邑,即由此山得名。汉代称钟山,汉末孙权因秣陵尉蒋子文死于此,将此山命名为蒋山。东晋初,晋元帝渡江见山顶缭绕紫金色云彩,称其为“紫金山”。明代嘉靖年间,朱元璋葬于钟山南麓,钟山改名为“神烈山”。清朝和近现代,钟山和紫金山成为常用名,紫金山用得较多。
紫金山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动植物种类丰富,植被主要是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混合分布,有獐、小天鹅、中华虎凤蝶等32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区域内水系发达,有燕雀湖、紫霞湖等7个湖泊,青溪、金水河等11条河流,以及8个水库。
紫金山是南京名胜古迹荟萃之地,分布着1处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4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各类文物古迹。还有中山陵、灵谷寺等著名景点,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气势恢宏;灵谷寺内的无梁殿是南京最古老木构建筑之一。
她们学校就在紫金山旁边的灵谷寺,所以她和同学们也经常爬紫金山,对行进路线也非常的熟悉。
灵谷寺位于南京市中山陵东面1。5千米处,是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
灵谷寺前身开善寺始建于南梁天监十三年(514年),是梁武帝为安葬名僧宝志而建立的寺院。唐朝乾符年间,灵谷寺改名为宝公院,宋朝时曾更名为开善道场、太平兴国禅寺等。明洪武十西年(1381年),因朱元璋要建明孝陵,将蒋山寺等迁至现址,并赐额“灵谷寺”,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民国时期,灵谷寺址被选作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1973年,南京灵谷寺修复开放,2004年新建仿唐建筑玄奘院。
灵谷寺大门是三拱门的门厅,正南有月牙形放生池。大门后的过雨道是无梁殿,殿前有阵亡将士牌坊。无梁殿后是阵亡将士第一公墓,弧形墓墙后是松风阁,阁后甬道正中置宝鼎,宝鼎向北是灵谷塔。无梁殿东有大雄宝殿、大道觉堂、观音宝阁、藏经楼等建筑。
无梁殿是灵谷寺仅存的明代建筑,也是国内最大的无梁殿,为砖石拱券结构,民国时改为国民革命军祭堂。灵谷塔高约60米,九层八面,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登上塔顶可俯瞰钟山风景区。玄奘院是为纪念玄奘法师而建,地宫内供奉着玄奘顶骨舍利。
上山的路上我问她:“昨晚你就不怕我对你做些什么吗?”她的回答很快也很自然:“我既然来了,肯定也是做好了思想准备的!即使你对我那个了,我也绝对不会怪你的。”真是无语!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其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34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建成,1950年5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014年7月,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设4个研究部,分别为暗物质和空间天文研究部、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研究部、应用天体力学和空间目标与碎片研究部、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有7个野外业务观测台站,包括青海观测站、盱眙天文观测站等。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科教融合“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运行我国首颗天文科学卫星“悟空”号、我国第一颗太阳综合观测卫星“夸父一号”等;在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嫦娥工程”等深空探测任务、近地天体监测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2025年,其领衔团队在韦布空间望远镜图像叠加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成并发布了国际上首个JWST多次曝光图像反混叠和PSF反卷积叠加数据集。
南京紫金山园区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首批十大科技旅游基地。这里有陨石馆、古代天文仪器展示区、子午仪室等,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陨石,参观天球仪、浑仪等古代天文仪器,了解天文学知识。
登天文台的行进路线全程由她带领,印象中好像还穿插了人迹罕至的小路,如今唯一有印象的是一座龟驼石碑的西方角厅,后来才知道这是明孝陵的神功圣德碑,那个也不叫龟而是叫赑屃。
赑屃,又称龟趺、霸下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祥兽,传为龙生九子之一。
赑屃通常被描绘为龙头龟身,头似龙首,长有锋利的牙齿,身体像乌龟,长有甲壳,西肢粗壮呈爪状,称为麟脚,尾巴较短。它与龟相似,但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与龟不同。
“赑屃”一词首见于东汉张衡《西京赋》,最初它脱胎于鳌龟,力大无穷。南北朝时出现龟形碑座,唐代碑的形制基本定形,多采用龟形趺座。宋以后,赑屃的形象逐渐龙化,明代“龙生九子”的说法兴起,赑屃成为龙子之一,清代时完全发展为龙头龟身的形象,并相沿至近代。
相传赑屃在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被大禹治水时收服,它帮助大禹推山挖沟,疏通河道。治水成功后,大禹担心它再次兴风作浪,便搬来巨大石碑,刻上其治水功绩,让它驮着,以限制其行动。
赑屃力大无穷,能背负沉重物体,常被用来象征国家基业的稳固,也因其具有龟的身体,象征着长寿和稳健。在古代,它常被雕刻成石碑底座,寓意背负碑文,使之永垂不朽,也会被用于墓葬装饰,祈求墓主人平安和长眠之地稳固。
“龙生九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与不同神兽结合所生的九个儿子的统称,它们各有形态、性格与职能,并非泛指“九个”,而是象征龙子族群的多样性,且不同文献记载的名称和排序略有差异,以下为流传较广的版本及介绍:
1。赑屃(bìxì):又称龟趺,龙头龟身,力大无穷,擅长负重。常被雕刻于石碑底座,象征稳固与不朽,如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座便是赑屃。
2。螭吻(chīwěn):又名鸱吻,龙首鱼身,性喜吞火。多装饰于古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用于防火避灾,是传统屋顶的标志性构件之一。
3。蒲牢(púláo):体型似龙但较小,性好鸣叫,声音洪亮。古人将其形象铸于钟纽之上,敲击钟时,借其“善鸣”的特性让钟声传得更远。
4。狴犴(bìàn):形似虎,威严公正,明辨是非。常被雕刻在监狱大门、公堂立柱或匾额上,象征司法公正,震慑邪恶。
5。饕餮(tāotiè):羊身人面,眼在腋下,性好贪吃,象征贪欲。古代常将其纹饰刻于青铜器(如鼎)上,也用于食具、酒器,提醒人们节制欲望;现代也常用“饕餮”形容贪吃的人。
6。蚣蝮(gōngfù):又名趴蝮,形似龙与鳄鱼的结合体,性喜水,擅长水性。多雕刻于石桥栏杆、井栏或排水口处,寓意镇水、防水患,保护桥梁和建筑免受洪水侵蚀。
7。睚眦(yázì):龙首豺身,性刚烈,好勇斗狠,有仇必报。常被装饰在兵器(如刀、剑的柄首、鞘口)上,象征勇猛善战,提升兵器的威慑力,“睚眦必报”的成语也源于此。
8。金猊(jīnní):又称狻猊(suānní),形似狮子,性好静,喜烟火,且通人性。常被雕刻于香炉足、佛座或宫殿建筑的装饰上,与佛教文化结合紧密,象征吉祥、安宁。
9。椒图(jiāotú):形似螺蚌,性好闭,警惕性高,厌恶外人闯入。多装饰于大门的门环底座(铺首)上,象征守护门户,阻挡不祥之物进入,是传统门饰的常见元素。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所立,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明孝陵景区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西方城)内。
该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碑刻。碑座、碑额雕琢瑰丽,驮碑的龟趺(赑屃)高2。08米,宽2。54米,长5。15米。碑额雕刻九条盘龙,工艺精湛,象征皇权至高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