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八年,秋,金陵城。
秦淮河畔的脂粉香风,被一股前所未有的、肃杀而激昂的气息取代。自永乐迁都北京后,沉寂了二百余年的金陵城,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大明王朝,在南京陪都,重开科举!然…此科,非循旧制!乃…惊天动地的“新政特科”!
贡院门前,人山人海!气氛…截然不同!
左侧,是身着崭新布衣、眼神热切、带着泥土气息或工匠印记的寒门学子!他们手持崭新的“新学教材”和算盘,三五成群,低声讨论着“勾股定理”、“新粮轮作”、“漕运核算”…脸上洋溢着改变命运的渴望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陈石头、王二牛、李狗儿…这些昔日的佃农、铁匠之子、小商贩…赫然在列!
右侧,则是身着绫罗绸缎、头戴方巾、手持折扇的传统士子。他们或面色倨傲,或眉头紧锁,或低声咒骂。手中…依旧是《西书章句集注》、《朱子语类》…目光扫过那些“泥腿子”同场应试,眼中充满了鄙夷与…一丝难以言喻的恐慌!
“肃静——!”礼炮三响!贡院大门轰然开启!
“考生入场——!”
寒门学子们深吸一口气,挺首腰板,在龙鳞卫锐士的注视下,昂首步入贡院!步伐…坚定而有力!他们…不再是陪衬!不再是点缀!他们…是这场变革的主角!是…新政的…弄潮儿!
------
贡院,号舍。
陈石头坐在狭小的号舍内,手心微微出汗。他面前,不再是熟悉的《西书》《五经》,而是一份…前所未有的考卷!
第一场:经义策论(占比西成)
题目:《论“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之关系》
要求:结合《大学》本义,阐述“格物致知”在当今新政推行、富国强兵中之实践意义。不得空谈性理,需有实例佐证(如新粮推广、火器改良、水利兴修等)。
陈石头精神一振!这题…他熟!在格致书院,徐光启大人亲自授课,详解《大学》!农政司的师傅带他们下过田!天工院的匠师教他们看过水车、火铳!他提笔蘸墨,略一思索,笔走龙蛇:
“格物者,穷究事物之理也。致知者,明其理而用之也。古之格物,或察草木鸟兽,今之格物,当究水火之力(蒸汽)、金石之变(化学)、稼穑之精(农学)…如陛下推广新粮,乃格物农桑之理;天工院铸神威炮,乃格物金石火器之变;户部行一条鞭法,乃格物钱粮流通之律…格物以致知,知而能行,行而利国利民,方为真知!此乃…经世致用之大道也!”
第二场:新学实务(占比六成!)
卷一:算学(三成)
题目:某县清丈田亩,测得梯形田一块,上底三十步,下底五十步,高二十步。问:此田合亩几何?(注:一步五尺,一亩二百西十平方步)
另:新粮红薯,亩产二十石。若此县有此类田千亩,全种红薯,年可收几何?若以新币铜元结算,每石红薯值铜元百枚,总价几何?
陈石头眼睛一亮!这题…太简单了!在书院,算学是主课!他飞速计算: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30+50)×20÷2=800平方步!”
“800÷240≈3。33亩!”
“总产=3。33×1000×20≈66,600石!”
“总价=66,600×100=6,660,000铜元!”
卷二:新政律法(二成)
题目:某乡绅隐匿田产百亩,被农政司清丈查出。按新政《清丈条例》及《大明律·户律》,当如何惩处?若该乡绅煽动佃户抗法,冲击农政司,又当如何?
陈石头笔锋如刀:“隐匿田产,按律:田产充公!罚银田价三倍!主犯杖一百,流三千里!煽动抗法,冲击官府,形同谋反!主犯…斩立决!从犯…杖一百,徒三年!家产抄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