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火光映照着半坍的屋顶,远处炮声轰鸣。每一次炸响都可能代表一个家庭的终结,一条街区的消失。
在这片被炮火与饥饿撕裂的废墟中,投降也并不是一条生路。
尽管饥饿与绝望早己侵蚀了城中军民的意志,但真正迈出那一步的,却寥寥无几。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他们不敢。
中央委员会早在围城初期便颁布了《战时惩戒法》,明文规定:
“凡意图擅自逃离岗位、擅自与敌接触、或妄图散布动摇言论者,皆为反革命叛徒,当即就地处决。”
这一命令通过残存的广播、布告、以及政工干部口头传达至每一个防线与避难所。
防御阵地的哨兵被强制成双编制,互相监督,凡有一人表现出“动摇”迹象,即由其战友执行肃反。许多士兵更害怕身后持枪的政治保卫员,而非对面日夜轰击的雷瓦尼亚炮火。
城郊残存的几条下水道,曾一度成为逃亡者的通道。但不到两日,这些通道便被封锁、爆破或部署地雷;更有在下水道中被捕的逃亡平民,被示众枪决于广场之上。
“让大家看看,当叛徒的下场。”
这是处决时,瓦尔托利亚政治保卫队少校的冷漠命令。
而另一方面,城中也流传着许多关于“雷瓦尼亚人”的传言——
他们将战俘活活钉在木板上游街示众;他们在东部战线将整营投降士兵推入矿坑首接掩埋;他们对于“革命城市”格外仇恨,若攻入必将屠城以泄恨。
这些故事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但在这座孤城里,恐惧本身早己足够真实。
一些尝试投降的哨兵曾试图在夜间挂出白布,但清晨他们的尸体就会被吊在岗楼外,胸口挂着一块木牌,上书大字:
“背叛者的命运。”
就这样,无数人即使在绝望之中,依然选择咬牙坚守。他们不是为了信仰,也不是为了胜利,而是因为每一条道路都通向死亡,被逼着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而远在后方的诺维格勒,中央委员会对这一切保持着沉默。
他们不断重复一句话:
“尼古拉耶夫卡尚未沦陷,共和国北方门户依旧屹立不倒。”
可所有人都知道,那扇门背后,己是一片炼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