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逆流90年代 > 第22章 破局之道智取壁垒(第2页)

第22章 破局之道智取壁垒(第2页)

资金到位后,林凡立即开始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

首先,他利用港资背景,重新注册了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这层身份在当时具有特殊的保护作用,许多地方的土政策对外资企业不敢轻易下手。

接着,他以新公司的名义,重启了并购计划。这一次,审批过程意外地顺利了许多。那些原本刁难的部门,面对"外资"背景的企业,态度明显转变。

更妙的是,林凡借势发起反攻。他通过新结识的媒体关系,组织了一系列报道,宣传"外资看好内地市场"、"改革开放成果显著"等正面消息,将自己的企业包装成改革开放的成功典型。

这一连串的操作,彻底打乱了对方的阵脚。他们原本准备的各种手段,在外资背景面前都失去了效力。地方保护主义再厉害,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打击"外资企业"。

"林凡这一手玩得漂亮!"周文远在电话中赞叹道,"不仅化解了危机,还借势上了一个台阶。"

然而,林凡并没有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并购后的整合、跨地区经营的管理、不同企业文化的融合,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很快,第一并购案正式完成。林凡选择了距离江城八十公里的临江县食品厂作为首个目标。这家厂子以生产传统酱菜闻名,但设备老旧,经营困难。

并购仪式简单而隆重。林凡站在略显破旧的厂区内,面对上百名疑虑重重的职工,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讲话:

"我不是来关闭工厂的,我是来和大家一起振兴这个老字号的。我承诺:一不裁员,二涨工资,三改设备,西拓市场。只要大家同心协力,我保证让临江酱菜走向全国!"

朴实而真诚的话语,赢得了工人们的掌声。但林凡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果然,并购后的整合困难重重。老厂的职工对新管理制度抵触强烈,当地的一些部门也处处设阻,甚至连原材料供应都突然变得紧张。

"林总,这样下去不行。"被派往临江厂负责整合的马建国报告说,"老职工们都在观望,当地的一些供应商也在抬价。我们每走一步都很困难。"

林凡沉思片刻,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我亲自去临江驻厂一段时间。只有深入一线,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这个决定遭到了团队的一致反对。众人都认为作为总负责人,不应该长时间离开大本营。

但林凡坚持己见:"如果第一个项目就做不好,后面的计划都会受影响。我必须亲自打通这个关键节点。"

厂子刚刚建成,林凡就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临江县。他不住宾馆,而是住在厂里的值班室;不吃小灶,而是和工人们一起在食堂吃饭;不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整天泡在生产一线。

这种务实作风很快赢得了工人们的好感。更重要的是,林凡用实际行动解决了一个个具体问题:他亲自去找供应商谈判,稳住了原材料价格;他手把手教工人操作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他甚至亲自跑市场,帮老产品找到新销路。

一个月后,临江厂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生产效率提高30%,产品质量显著提升,订单量也开始回升。

然而,就在林凡准备返回江城时,一个意外发生了:厂里最老的技师李师傅突然病倒,诊断是晚期肝癌。李师傅无儿无女,家境贫寒,根本无力承担医疗费用。

"林总,这事您看。。。"厂里领导请示林凡。

所有人都以为林凡会按惯例给些补助就算了。但林凡的做法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他不仅承担了全部医疗费用,还特意从省城请来专家会诊,并安排专人照顾李师傅。

"李师傅为厂子奉献了一辈子,现在该是我们回报他的时候了。"林凡的话简单而真诚。

这个举动深深感动了所有职工。从此,林凡在临江厂的威信真正树立起来,整合工作也进入了快车道。

就在林凡准备总结经验,推广到其他并购项目时,一个紧急电话将他召回江城。

"林凡,快回来!出大事了!"刘建军在电话中的声音前所未有的焦急,"省里突然下发文件,要清理整顿假外资企业。我们很可能成为目标!"

林凡心中一惊。他立即意识到,这可能是对手的最后一击,也是最致命的一击。

夜色中,林凡匆匆赶回江城。汽车在崎岖的道路上颠簸,他的心情也同样起伏不定。

这场博弈,似乎永远都在升级。每当他以为己经破局时,总会有新的挑战出现。

而这一次,面对来自省级层面的清理整顿,他那些巧妙的资本运作和商业策略,是否还能再次奏效?

林凡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夜景,心中明白: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