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整合工作的深入,林凡愈发深刻地体会到国企改制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表面上,生产秩序恢复了,人心也趋于稳定,但潜藏在水面之下的深层次矛盾与棘手问题,却如同冰层下的暗流,开始悄然浮现。
深秋的一个清晨,寒意渐浓,林凡刚踏入办公室,桌上的电话就急促地响了起来。话筒里传来马建国焦急的声音:“林总,不好了!老工人王师傅带着一群人在厂门口静坐,情绪很激动,喊着要讨个说法!”林凡的心猛地一沉,立即驱车赶往食品二厂。
抵达厂区,只见厂门口乌泱泱聚集了三十多位老工人,大多是两鬓斑白、面容沧桑的面孔。他们沉默地坐着,打出的标语在晨风中微微晃动,上面赫然写着:“我们要吃饭,我们要活路!”王师傅坐在人群的最前方,紧抿着嘴唇,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愤懑与不平。
“具体怎么回事?”林凡快步走到守候在旁的马建国身边,低声问道。
“是优化岗位配置引起的连锁反应,”马建国擦了擦额头的汗,快速解释,“我们根据新的生产流程和效率要求,调整优化了一部分岗位。有些老工人被调离了原来的生产一线岗位,安排到辅助岗位比如仓库管理。他们觉得……觉得这就是变相地在逼他们下岗,提前‘清退’老员工。”
林凡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努力平复心绪,走到静坐的工人们面前,声音沉稳而诚恳:“各位老师傅,辛苦了,我是林凡。大家有什么困难、什么想法,我们到厂里的会议室,坐下来好好谈,好吗?在这里坐着既解决不了问题,也影响咱们厂正常的生产秩序。”
“就在这儿说!”王师傅猛地抬起头,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我王有福在食品生产线上干了整整三十年!闭着眼睛都能摸清每一道工序!现在倒好,一声不吭就让我去看仓库?这不是明摆着侮辱人吗?嫌我们老了,不中用了?”
“对啊!凭什么让我们离开生产一线?”
“我们干了一辈子,手艺就这么不值钱了?”
工人们七嘴八舌地附和着,压抑的不满情绪瞬间爆发出来。
林凡耐心地继续解释:“各位师傅,岗位调整绝对没有轻视大家的意思,恰恰相反,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在新的结构里发挥最大的价值。有些一线岗位劳动强度确实很大,对体力要求高,考虑到老师傅们的身体情况,调岗是出于爱护。新岗位同样关键,像仓库管理、质量巡查,都需要像大家这样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同志来把关……”
“少来这套漂亮话!”王师傅粗暴地打断了他,眼圈发红,“不就是嫌我们老胳膊老腿,跟不上趟了吗?告诉你,林总,我们还能干!不比那些小年轻差!”
眼见现场劝说无效,气氛僵持,林凡当机立断,让马建国先去车间安排好生产,确保不停工。他自己则留在厂门口,顶着深秋的凉风,蹲下身来,与王师傅和其他工人代表们逐一沟通,倾听他们的具体诉求和担忧。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首到两个小时后,在闻讯匆匆赶来的厂工会主席老李的极力劝说和担保下,工人们才勉强同意移步到厂部会议室进行正式谈判。
这次突如其来的“厂门静坐”事件,如同一声沉重的警钟,狠狠敲在林凡心头。他清醒地认识到,这场改制,远非简单的资产重组与业务整合,其核心与难点,在于“人”的整合——如何安置、安抚、调动这些与企业共度了几十年风雨的老员工?人的情感、观念、利益,交织成一张最复杂、最敏感、也最难解的网。
此后的日子,改制带来的阵痛并未消减,各种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考验着林凡和整个管理团队的智慧与韧性:
质量部门雄心勃勃地推行全新的、更严苛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文件,立刻遭遇了老工人们强烈的本能抵触。“我们按老法子、老经验做了几十年的饼干、蛋糕,口碑一首顶呱呱,从来没出过大问题!现在非要搞这么多条条框框、表格文件,这不是瞎折腾,画蛇添足吗?”一位老师傅挥舞着新发的厚厚一叠操作规程,满脸不屑。
财务部门推行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制度,要求生产部门详细记录各项物料消耗和工时,也引发了生产一线的普遍不理解和消极抵抗。“整天就知道算算算!我们车间是搞生产的,不是打算盘的!产量任务压得那么紧,哪有功夫陪你们搞这些花架子?”生产车间的段长在协调会上忍不住抱怨。
然而,最为棘手、牵动最多神经的,依然是人事问题。尽管公司高层一再承诺“不主动裁减一名老员工”,但岗位优化重组、严格的绩效考评、末位调整等措施的逐步实施,还是在庞大的职工群体中引发了普遍的焦虑、不安和或明或暗的抵触情绪。小道消息、猜疑、不满在车间和食堂里悄然弥漫。
“林总,这样下去真的不行啊,”马建国一脸愁容地找到林凡,“老职工们现在特别敏感,有点风吹草动就抱团,对新政策、新要求普遍带着抵触情绪。很多改革措施到了下面根本推不动,阳奉阴违的情况很常见。再这样下去,改革怕是要半途而废了。”
林凡长久地凝视着窗外萧瑟的厂区,陷入沉思。许久,他转过身,语气坚定地说:“硬碰硬、强行推进,只会激起更大的反弹,形成恶性循环。我们必须改变策略,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和积极的‘引导’,来代替生硬的行政命令和强制推行。”
他迅速选定了两个关键突破口:第一,倾力打造一个“样板车间”,在这里全面、彻底地推行全新的管理制度、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和与之配套的激励奖励办法,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效益来说服众人;第二,在全厂范围内精心组织一场“技术比武”活动,让身怀绝技的老师傅们在竞技舞台上重获尊重,找回职业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内在积极性。
样板车间的重任落在了马建国肩上。他精心挑选了部分思想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年轻骨干,以及几位虽然年纪大但技术过硬、愿意尝试改变的老工人,组建了这个特殊团队。全新的管理方式(如班组责任制、看板管理)、严格的质量控制点、科学的工时定额和阶梯式绩效奖金制度在这里率先落地生根。
起初,其他车间的员工们抱着看热闹甚至看笑话的心态。“看他们能折腾出什么花儿来?”“搞得花里胡哨的,又是表格又是开会,耽误多少活儿?”“净整些没用的,最后还不是白忙活?”类似的冷言冷语不绝于耳。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样板车间交出的成绩单让所有质疑者瞠目结舌:生产效率同比提高了惊人的30%,产品一次合格率大幅提升,客户投诉率显著下降。更令人心动的是,由于绩效奖金的大幅提升,该车间员工的平均工资实实在在地增长了20%!这个铁一般的事实,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乖乖,效率真能提高这么多?”
“工资……真涨了这么多?没骗人吧?”
“看来新办法确实有点门道啊!”
观望、怀疑迅速转化为好奇和羡慕。其他车间的员工们开始主动向样板车间靠拢,班组长们也纷纷找到马建国,要求学习经验,希望尽快在本车间推广。
与此同时,“技术比武”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比赛项目精心设计,覆盖了饼干成型、蛋糕裱花、原料鉴别、设备故障快速排除等核心技能。在竞技场上,那些平日里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固执的老师傅们,纷纷亮出了压箱底的绝活:精准的手感、几十年练就的独门技巧、对设备状态异响的敏锐判断……他们在聚光灯下重新找回了尊严和价值,赢得了全场由衷的赞叹和热烈的掌声。比赛设立了丰厚的奖金和荣誉证书,当老师傅们站在领奖台上,脸上洋溢着久违的自豪笑容时,许多人对改革的抵触情绪如同春雪般悄然消融。
王师傅在最具分量的“传统工艺饼干制作”项目中力压群雄,夺得了第一名。林凡亲自上台为他颁奖,将金灿灿的奖杯和厚厚的奖金红包递到他手中。捧着沉甸甸的荣誉,王师傅激动得声音哽咽:“真没想到……我这把老骨头,这身老手艺,在咱们新厂里……还有这么大的用武之地!”
林凡趁热打铁,紧紧握住王师傅的手,诚恳地说:“王师傅,您这身本事,是咱们食品二厂、是整个行业的宝贵财富!我们真诚地希望,能请您担任厂里的技术顾问,带几个有潜力的好苗子,把您这几十年的经验、这手绝活,好好地传承下去!您看,行吗?”
王师傅看着林凡真诚的眼睛,又低头看了看手中的奖杯,胸中一股热流涌动,他用力地点点头,爽朗地大声应道:“行!只要厂里需要,只要林总您信得过,我这把老骨头,就接着干!一定把徒弟带好!”
通过“样板车间”的示范效应和“技术比武”的情感纽带,改制推进过程中的重重阻力终于被一点一点地撬动、化解。工厂的氛围开始悄然转变,从抵触走向尝试,从怀疑走向接受。但林凡心中非常清楚,这仅仅是解决了表层的问题,改制最艰难、最深层次的部分——企业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才刚刚拉开序幕。
国企积淀多年的文化与民营企业带来的新文化,如同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国企文化强调稳定、平均主义、按部就班的程序和集体保障;而民企文化则推崇效率至上、结果导向、绩效优先和个人奋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日常运营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摩擦不断。
林凡敏锐地洞察到这一核心矛盾,提出了“融合创新”的文化建设理念。其核心在于:尊重并珍视国企文化中优秀的传统基因,比如对产品质量近乎苛刻的重视、对职工生活和福利的深切关怀、以及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同时,坚定地引入并融合民企文化中先进、高效的要素,如强烈的市场导向意识、灵活快速的决策机制、以绩效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以及鼓励创新和担当的精神。
他亲自挂帅,深度参与了新企业文化的塑造过程。经过反复研讨和提炼,最终提出了“质量是生命、创新是动力、员工是财富”这十二个字的、简洁有力的核心价值观。林凡不遗余力地通过大大小小的会议宣讲、宣传栏展示、优秀案例评选、标兵表彰等各种渠道和活动,向全体员工持续不断地宣传贯彻这一核心理念,努力使之深入人心,成为指导大家日常行为的准则。
年底,焕然一新的食品二厂礼堂里,举行了改制后的第一次全体职工代表大会。林凡站在主席台上,向全体代表和职工汇报了整合三个月来的工作成果:生产不仅全面恢复,且产能稳步提升;产品质量各项指标显著改善,市场反馈积极向好;企业效益扭亏为盈,财务状况明显好转;最令人振奋的是,职工人均收入实现了可观的增长。一张张图表,一组组数据,清晰地勾勒出企业重焕生机的轨迹。
“同志们,”林凡的声音充满力量,“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充分证明,我们选择的改制道路,方向是正确的!它符合市场规律,也符合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而坚定,“当然,前进的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未来的挑战依然严峻。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全体食品二厂人,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一定能够,也必将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明天!”
台下,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后,雷鸣般的掌声轰然响起,经久不息。林凡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一次的掌声,与几个月前厂门口静坐时的沉默抗议相比,少了迟疑和观望,多了发自内心的信任、认同和对未来的热切期待。
回集团总部的路上,城市的灯火在车窗外流淌。林凡对同车的刘建军感慨万千地说:“建军啊,这改制之痛,确实痛彻心扉,但它是转型必须经历的阵痛。这痛在当下,其利却在长远。我们做的,不仅仅是救活一个濒危的食品二厂,更是在摸索、在实践,希望能蹚出一条适合我们国情、能真正激发活力的国企改革新路来。这条路,注定崎岖,但值得全力以赴。”他的目光投向远方,深邃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