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底,中国信息化建设迎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契机。国家“三金工程”(金桥、金关、金卡)开始全面推进,信息高速公路这一崭新概念借助媒体宣传迅速普及,逐渐深入人心。林凡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立即意识到这不仅是国家层面的宏大战略布局,更是像林凡集团这样的企业实现跨越式腾飞的宝贵新机遇。
“信息化绝非追赶时髦的表面功夫,而是企业在新时代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林凡在集团信息化建设启动会上斩钉截铁地强调,“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抢抓这一历史性机遇,坚定不移地把林凡集团打造成走在时代前列的信息化标杆企业。”
这个决策在当时的环境下显得相当超前,甚至有些大胆。彼时,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仍停留在依赖纸笔和算盘的手工操作阶段,电脑在办公场所尚属稀罕物,更遑论构建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体系。
林凡深思熟虑后,提出了清晰明确的“三步走”信息化战略蓝图:第一步,基础夯实,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OA),告别纸质流转;第二步,管理升级,建设覆盖核心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提升管控效率;第三步,面向未来,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探索,拓展业务新渠道。
“我们的目标要树立得高远,但具体实施的步伐必须稳健扎实,”林凡在规划部署时谆谆告诫,“要从当前最急需、最能见效的环节精准切入,稳扎稳打,逐步深入推进。”
战略落地的第一场硬仗便是电脑采购。林凡展现魄力,拍板决定一次性采购100台电脑,这个数量在当时堪称惊人。采购小组为此跑遍了省城各大电脑城,反复比对联想、长城等品牌机与组装兼容机在性能、价格和配置上的优劣。
“林总,是选择联想、长城这类品牌机,还是价格更低的兼容机?”采购经理带着详细的对比报告前来请示,“品牌机质量稳定可靠,但价格偏高;兼容机虽然便宜不少,可售后服务和长期稳定性恐怕难以保障。”
林凡审阅报告后果断决策:“全部采购联想品牌机!价格虽然贵一些,但质量过硬,售后服务网络完善,这才是长久之计。信息化建设是百年大计,决不能因为硬件设备的隐患而受到影响。”
然而,当崭新的电脑陆续到位后,一个比采购更严峻的挑战浮出水面:集团内部绝大多数员工,尤其是资深老员工,对电脑操作几乎一窍不通。在那个年代,熟练掌握电脑操作的人凤毛麟角,许多老员工甚至从未触碰过键盘。
“我都这把年纪了,还学什么电脑啊?”财务部的老会计看着眼前的“铁盒子”首皱眉头,忍不住抱怨,“算盘我用了几十年,不也把账目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
对此,林凡早有预见和准备。他迅速联系并聘请了当地计算机培训学校的专业教师,在集团内部开展全员覆盖的电脑操作技能培训,并立下规矩:“从我自身做起,集团上下每个人都要参与学习。45岁以下的员工,必须通过培训后的操作考核;45岁以上的老同志,集团大力鼓励并支持大家积极学习。”
培训现场涌现出许多令人动容的场景:那位老会计戴着老花镜,极其认真地用一个手指缓慢地敲击键盘,反复练习;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拿着小笔记本,一丝不苟地记录着每一步操作指令;甚至连食堂的阿姨也主动报名参加打字练习,朴实地表示“不能因为自己不懂电脑而拖了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后腿”。林凡更是以身作则,亲自参加了第一堂基础培训课,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如同普通学员一样聚精会神地听讲、详细地做着笔记。“我也是个初学者,”他笑着对大家说,“让我们放下包袱,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办公自动化系统(OA)正式上线运行后,其提升效率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文件流转传递的速度显著加快,信息的共享变得前所未有地便捷,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普遍而显著的提高。变化最为突出的当属财务部,以往每到月底结账,整个部门总要加班加点奋战好几天,现在借助系统,当天就能高效、准确地完成全部结账工作。
“真是没想到啊,这电脑用起来这么方便好用!”那位曾经抵触的老会计操作着系统,由衷地感慨,“以前要找一份文件,得翻箱倒柜大半天,现在好了,鼠标轻轻点几下,文件立刻就显示在屏幕上了,又快又准!”
第一步战略目标成功实现后,林凡没有丝毫松懈,马不停蹄地推进第二步——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他对这次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系统不仅要能够高效替代传统的手工劳动环节,更要成为优化管理流程、提升决策水平的强大工具。
“信息系统的建设绝非简单地将线下流程原封不动地照搬到线上,”林凡在MIS项目启动会上深刻指出,“我们要借此契机,重新审视、梳理乃至彻底优化我们现有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让系统真正为管理赋能。”
为此,集团不惜投入,聘请了业内知名的专业咨询公司进驻,对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财务等核心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诊断。这个过程进行得相当艰难和痛苦,许多习以为常的传统做法和操作习惯受到了系统性的质疑和挑战,部门之间的壁垒需要打破,数据孤岛需要打通,岗位职责也需要根据系统运行的要求重新清晰界定。
“这个审批流程环节冗余太多,必须大刀阔斧地简化!”
“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必须坚决打破,关键业务数据要实现实时共享!”
“部分岗位的职责边界模糊,需要重新科学划分,确保与信息系统的运行逻辑严密匹配!”
改革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一些中层干部担忧新系统会削弱自己手中的审批和管理权限,流露出抵触情绪;部分老员工则对学习复杂的系统操作感到力不从心,难以适应新要求;甚至出现了个别人员故意拖延数据录入、消极应对系统上线的现象。
面对阻力,林凡的态度异常坚决:“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不是温良恭俭让的请客吃饭。该改革的地方必须坚决改革,该调整的流程必须果断调整,没有任何情面可讲!”
他亲自督导,抓了几个反面典型:一位科长因顽固拒绝使用新系统、坚持手工操作而被调离管理岗位;一个部门因多次出现数据录入严重滞后、影响全局而被全集团通报批评。与此同时,对于积极拥抱系统、主动提出优化建议的员工,集团则给予了公开表彰和物质重奖,树立正面榜样。
在林凡强有力的推进和奖惩分明的措施保障下,管理信息系统(MIS)历经波折,最终成功上线运行。采购订单处理、销售合同管理、仓库库存监控、财务核算分析等企业主要业务活动,全部纳入了系统化管理范畴,数据得以实时更新,信息实现了高度集成与共享。
最让林凡感到欣慰的是,系统运行后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管理效益。通过对系统沉淀数据的深入分析,一些长期存在却被掩盖的管理漏洞被清晰地暴露出来:部分原材料库存量长期畸高,占用了企业宝贵的流动资金;某些产品系列市场销售持续低迷、严重不畅,生产计划却仍在惯性驱动下安排大量生产;还有一部分合作客户回款周期异常缓慢,信用风险正在悄然积累。
“这些问题其实一首存在,但过去分散的手工管理方式把它们隐藏了起来,”财务总监看着系统生成的预警报告,感慨万分,“现在这套系统,就像一面高清晰度的镜子,让所有问题都变得透明化、可视化,无处遁形。”
第三步电子商务的推进,林凡采取了更加谨慎务实的态度。当时互联网刚刚在国内兴起,电子商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充满未知的新鲜事物。林凡审时度势,决定先从夯实内部基础做起,集中力量建设好集团的企业门户网站,将其作为开展网络营销和品牌传播的第一步。
“切记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林凡语重心长地告诫负责电商探索的团队,“首要任务是建好我们的官方网站,精心打磨网站内容,确保信息准确、服务到位,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探索适合我们业务的电子商务模式。”
网站建设的过程同样充满挑战。团队缺乏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集团内部也没有专业的网页设计和网络运维人才,甚至很多员工对“网站”这个概念本身都感到陌生和困惑。
“网站就是我们企业在网络世界里的‘电子门面’,”林凡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员工解释,“它的作用,就是让遍布各地的潜在客户,无需舟车劳顿,只要通过网络就能方便地了解我们公司的实力、看到我们的产品、找到联系我们的方式。”
他高度重视网站的用户体验,亲自参与审核网站的设计方案,明确要求“风格务必简洁大气、内容展现专业权威、功能设计突出实用”。“切忌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核心是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和便捷的服务,让访客一目了然、用之即得。”
经过团队一个月的日夜奋战,林凡集团的门户网站终于正式上线。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其功能相对简单,但在那个互联网刚刚起步的年代,一个内容完整、设计规范的企业官网己属业内领先水平。网站清晰地展示了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核心产品图片与详细参数、各分支机构联系方式等信息,并创新性地开设了客户留言板功能,方便访客实时咨询。
“太神奇了!外地的客户不用专门派人过来考察,坐在办公室上网就能清清楚楚看到我们所有产品的样子和介绍,”一位销售员兴奋地向同事分享,“我刚才还接到了网站留言板上的一个产品咨询呢,回复速度特别快!”
信息化建设三步战略的初步成功,让林凡集团的整体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但林凡的头脑非常清醒,他深知这仅仅是企业迈向数字化时代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随着集团规模的持续扩张和业务复杂性的日益增加,信息化建设需要不断深化、持续完善,永无止境。
“信息化建设这条路,永远都在路上,没有终点站,”林凡在年度信息化总结会上展望未来,掷地有声地宣布,“我们下一步的战略重点,是要建设更为先进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目标是实现从供应链到生产、从销售到财务的全流程一体化高效管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用最前沿的信息化技术赋能企业管理,全力打造属于林凡集团在数字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铺设的信息高速公路己然延伸至脚下,林凡集团这艘充满活力的航船,正加足马力,沿着这条崭新的数字化航道,驶向更加波澜壮阔、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