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逆流我的1999 > 第23章 实业落地暗礁重重(第1页)

第23章 实业落地暗礁重重(第1页)

元旦刚过,江城的天空飘着细碎的雪花。林凡站在临江县食品厂的大门前,望着那块刚刚换上的新厂牌——"林凡食品有限公司临江分厂",心中百感交集。经过数月的激烈博弈,他的第一个实业项目终于落地生根。

然而,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淡。厂区内,老旧的厂房需要修缮,设备需要更新,更重要的是,那些面带疑虑的工人们需要重新凝聚信心。

"林总,这是厂里的基本情况。"原厂长李卫国递过来一叠材料,语气中带着几分保留,"厂子虽然老了点,但工人们都是好手。只要有好领导,一定能重新红火起来。"

林凡接过材料,敏锐地察觉到李卫国话中有话。这位在厂里工作了三十年的老厂长,显然对这个"空降"的年轻老板心存疑虑。

"李厂长,我初来乍到,很多情况还不了解。"林凡诚恳地说,"希望您能多指点,我们一起把厂子搞好。"

李卫国略显惊讶,显然没料到林凡会如此谦逊:"林总客气了。厂子里的事,我自然知无不言。"

初步巡视让林凡心情沉重。厂区比他想象的还要破旧:厂房漏雨,设备老化,生产工艺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最让他忧心的是工人们的状态——大多数人面带迷茫,对工厂的未来缺乏信心。

"建国,立即组织全面排查。"林凡对随行的马建国吩咐,"列出急需解决的问题清单,按紧急程度排序。我们要在一个月内让厂子面貌有所改观。"

马建国迅速行动起来。这个曾经的操作工,在林凡的培养下己经展现出出色的管理才能。他带着几个年轻工人,开始逐项检查设备,记录问题。

与此同时,林凡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员工大会。站在简陋的礼堂讲台上,面对上百双疑虑的眼睛,林凡做出了三个承诺:

"第一,不裁员。只要大家愿意干,就都有工作;第二,改善工作条件。一个月内,解决厂房漏雨、设备老化等基本问题;第三,实行多劳多得。下个月开始,推行绩效工资制度。"

台下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大多数人仍然持观望态度。林凡理解这种疑虑——在改革开放初期,工人们对"私人老板"普遍存在不信任感。

散会后,李卫国找到林凡:"林总,您的想法很好,但是。。。厂里资金紧张,这些改造需要不少钱啊。"

林凡微微一笑:"钱的问题我来解决。李厂长只需要告诉我,最急需解决的是什么?"

"锅炉房。"李卫国毫不犹豫地说,"那台老锅炉己经用了二十年,经常出问题。冬天要是停了暖,整个生产线都得停。"

林凡立即带着马建国检查锅炉房。情况比描述的还要糟糕:锅炉老化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燃煤效率低下,成本高昂;通风系统不畅,工人工作环境恶劣。

"立即联系设备供应商,采购新锅炉。"林凡当场拍板,"要最高效节能的型号,钱不是问题。"

这个决定在厂里引起了轰动。工人们没想到新老板如此果断,一上来就解决这个困扰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然而,资金问题确实存在。虽然港资的50万己经到位,但并购和初步改造己经用去大半。林凡不得不再次动用金融市场的资金。

"凡哥,这样风险是不是太大了?"赵大军在电话中担忧地问,"万一厂子短期内见不到效益,资金链可能会出问题。"

林凡坚定地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现在投入是必须的,我相信很快就能见到回报。"

新锅炉安装期间,林凡又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他搬进了厂里的值班室,与工人们同吃同住。

"林总,这条件太差了,您还是住宾馆吧。"李卫国劝道。

林凡摇摇头:"大家都在这里吃苦,我怎么能特殊?再说,这样才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这个举动赢得了工人们的好感。更让他们惊讶的是,林凡不仅住在厂里,还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亲自了解情况。

一天深夜,林凡在巡视时发现酱菜车间的老王师傅还在加班调试设备。

"王师傅,这么晚了怎么还不休息?"

老王叹了口气:"新设备是好,但我们这些老骨头用不惯啊。明天就要投产了,我得先摸熟才行。"

林凡立即挽起袖子:"我来帮您。年轻人学东西快,我学会了明天教大家。"

那一晚,林凡和老王师傅一首忙到凌晨。这个场景被夜班工人看到,很快在全厂传开。工人们发现,这个年轻老板不仅有钱,还肯吃苦、尊重老师傅。

设备更新只是第一步,更大的挑战在管理制度的改革上。林凡准备推行的绩效工资制度,遭到了老工人们的强烈反对。

"干了一辈子大锅饭,现在要按件计酬,这不是逼我们老工人下岗吗?"几个老师傅找到李卫国诉苦。

李卫国转达了工人们的担忧。林凡沉思后,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老工人保留基本工资,绩效部分作为奖金。新工人完全按绩效。这样既保护老师傅的利益,也激励年轻人多劳多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