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玄门神医笔趣阁 > 第3章 望气初显(第1页)

第3章 望气初显(第1页)

第三章:望气初显

周末的“杏林讲堂”在学校最大的阶梯教室举行。秋歆楠按照上官婉儿发来的信息找到位置时,发现她果然贴心地位于中间靠前,视野极佳的区域,旁边还给他留了空位。

“来得正好,刘老刚开场。”上官婉儿今天穿着一件淡蓝色的毛衣,更显得气质温婉,她低声对秋歆楠说道,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

秋歆楠道谢坐下,鼻尖隐约萦绕着一丝她发间清新的香气,让他心神微漾。他很快收敛心神,将注意力投向讲台。

主讲人刘老,是省中医界泰斗级的人物,年近七旬,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他讲的正是中医西诊中最具神秘色彩的“脉诊”。刘老不仅理论扎实,临床经验更是丰富,引经据典,结合大量生动病例,将枯燥的脉象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所以说,切脉如抚琴,不仅要感知其浮沉迟数,更要体会其弦滑紧濡之‘神’。高手指下,不仅能知病在何脏何腑,甚至能窥见气血之盈亏,情志之郁结……”刘老一边讲解,一边示意助手请上一位提前沟通过的志愿者,进行现场脉诊示教。

这位志愿者是位西十岁左右的中年男老师,自述近期工作繁忙,时常感到疲惫、头晕。

教室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看着刘老伸出三指,沉稳地落在志愿者的腕关尺部位,闭目凝神,细细体察。

秋歆楠也看得极为专注。不知是否是因为最近时常琢磨那本《外经》,还是养父传授的《养气诀》让他感知变得敏锐,他隐约感觉到,当刘老凝神诊脉时,其周身似乎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场”在流动,与患者隐隐交融。

就在这时,一个极其偶然的瞬间,秋歆楠无意间像练习《养气诀》时那样,稍稍凝聚了一下精神,目光扫过讲台上的志愿者。

异变陡生!

他眼前的景象微微模糊了一瞬,随即,他竟看到那中年男老师的头顶和双肩之上,隐约缭绕着一层极淡的、近乎透明的灰白色气息!这气息如同湿柴冒出的青烟,萎靡不振,尤其是在头部,那灰白之中还夹杂着几丝难以察觉的暗色絮状物!

“这是……?!”秋歆楠心中剧震,差点惊呼出声。他猛地眨了眨眼,那奇异的景象又消失了,眼前还是那个面色略显憔悴的普通老师。

是幻觉?还是……《外经》中那惊鸿一瞥提到的“望气”?!

他心跳如鼓,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仔细回想。《外经·灵枢望气篇》似乎有云:“气之华,现于颜面,溢于顶肩……正气存内,其色明润;邪气所客,其色晦暗……”

台上,刘老己经诊脉完毕,缓缓睁开眼,沉吟片刻,对那位志愿者说道:“李老师,您的脉象,左关弦细略紧,尺部偏弱,右寸关濡滑。结合您所述症状,应是肝肾不足,兼有湿浊中阻,清阳不升所致。疲劳头晕是清阳不升之象,湿浊困阻脾胃,故可能还伴有食欲不振,口中黏腻之感吧?”

那李老师连连点头:“对对对!刘老您说得太准了!确实是没什么胃口,嘴里老是没味,感觉昏昏沉沉的。”

台下响起一片钦佩的低叹。

而秋歆楠却怔在原地。刘老通过脉诊得出的“肝肾不足,湿浊中阻,清阳不升”,与他刚才瞬间看到的“灰白萎靡之气夹杂暗色絮状物”的意象,竟然隐隐对应!灰白萎靡是正气不足(肝肾不足),暗色絮状物不正像是湿浊秽气(湿浊中阻)吗?“清阳不升”则首接解释了头晕的症状!

这不是幻觉!他真的能看到“气”?那本《外经》和碎裂的玉佩,赋予了他某种超乎常人的感知能力!

讲座的后半段,秋歆楠几乎无法集中精神。他内心充满了震惊、茫然和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他偷偷尝试再次凝聚精神去看其他人,有时能隐约捕捉到一些模糊的色彩(大多同学是明亮但略显驳杂的白色或红色),有时却又什么都看不到,似乎这种能力极不稳定,消耗巨大,几次尝试后他便感到一阵轻微的头晕目眩。

讲座结束,学生们开始退场。

“刘老真是太厉害了。”上官婉儿由衷赞叹,随即注意到秋歆楠有些心不在焉,脸色似乎也比刚才苍白一些,“你怎么了?不舒服吗?”

“没,没有。”秋歆楠回过神,掩饰性地揉了揉太阳穴,“可能就是听得太投入了,有点累。”

上官婉儿不疑有他,关切道:“那回去好好休息。今天收获真的很大,谢谢你陪我一起来。”

“是我该谢谢你邀请我。”秋歆楠笑了笑,暂时将“望气”的震撼压在心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