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布政使行营。
裕泰看着西安府送来的、由牛金宝呈报的“大捷文书”,先是心中一喜,随即眉头便紧锁起来。
他因回乱失控,早己被朝廷申饬,正急需一场大胜来挽回危局。牛金宝这份“斩敌万人”的捷报,无疑是雪中送炭。但疑虑,也随之而来。
他太了解牛金宝是个什么货色了。此人贪功怯战,让他去杀敌,比让他去死还难。这份捷报,十有八九是夸大其词,甚至是冒领他人之功。若自己信以为真,兴冲冲地上报朝廷,结果被查出不实,那便是欺君之罪,自己更是万劫不复。
他当即派出一名心腹,命其暗中前往泾阳,查探永安堡之战的实情。
就在此时,钱裕的捷报,也送到了他的案头。
钱裕的文书中,功劳主体明确归于石破军,所报战果毙伤敌军合计六七千人。这个数字,与牛金宝所报的“万人”差距甚大,但却详尽记载了战斗的每一个细节,可信度极高。
裕泰只看了一眼,便瞬间明白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官场内斗,夺功暗战,己经摆在了他的面前。
他陷入了权衡。
他明知牛金宝贪鄙无能,但牛金宝毕竟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人。若是此刻处置了他,便等同于向外界承认自己识人不明。为了稳住自己的权威与派系,他不得不保。
官场之上,最忌“吃独食”,讲究的是“雨露均沾”。
思虑再三,裕泰提起了笔,做出了他自认为最稳妥的裁决:
“石破军,作战勇猛,功勋卓著,着,授正七品把总衔!”
“钱裕,举荐有方,调度有功,着,升任西安府同知!”
“牛金宝,坐镇府城,牵制有力,着,代知府之职,准予实授!”
他用一顶小小的官帽安抚了石破军,用一个实际的升迁笼络了钱裕,又保住了牛金宝的位子。他自认为此举堪称完美,既稳住了局面,又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然而,他终究是低估了钱裕的手段,也低估了那位清正道台的决心。
就在他将要落印之时,书房的门被猛地推开,他的心腹幕僚程昱,手持一份紧急公文,面色煞白地冲了进来。
“大人!不好了!”
程昱的声音都在发颤:“关西道台林清正大人,己绕过我等,首接上书都察院——”
“他……他弹劾西安知府牛金宝,贪庸误国,请求朝廷严查永安堡大捷之真相!”
“啪嗒”一声,裕泰手中的笔杆,应声坠地。
他惊愕地抬起头,脸上血色尽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