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东西的源头是哪里?
市图书馆。
尤其是那个沈墨阿姨,她可是图书馆的人。
如果把东西还回图书馆,是不是就相当于“物归原主”,“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这个思路一打开,陈默顿时觉得豁然开朗。
OS:对啊!匿名捐回去!既处理了麻烦,又显得我高风亮节(虽然并不是),说不定还能让沈阿姨觉得我无意于此,就此死心!
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可以做到相对安全、隐蔽。
他可以在周末,找个离市图书馆稍远一点的邮政网点,用匿名包裹的方式寄回去。
不写寄件人信息,或者随便编一个。
这样,即使沈墨收到包裹,也大概率查不到他头上。
完美!
(“物归原主”是不是隐藏的“省事天花板”?比如错拿了同学的笔,趁没人悄悄放回去;捡了别人的外卖,偷偷送回楼下货架——你们用这招解决过小麻烦吗?有没有差点被当场抓包的惊险时刻?)
至于那封推荐信……
这个比较棘手。
信纸上有江南大学的抬头,内容敏感,绝对不能一起寄回去。
需要单独处理。
学校文印室好像有台老式的碎纸机……
虽然去文印室有点风险(可能被老师同学看到),但相比信的内容泄露的风险,还是值得一试。
他可以趁午休人少的时候,溜进去快速碎掉。
计划通!
陈默越想越觉得这个“废物利用”计划天衣无缝。
既能彻底消除隐患,又不需要耗费太多体力精力,符合他的核心行动准则。
他甚至开始欣赏起自己的智慧来。
OS:果然,动脑子解决问题,比动手省力多了。虽然动脑子也累,但一劳永逸嘛。
心情瞬间由阴转晴。
连看窗外那棵歪脖子树都觉得顺眼了不少。
他立刻开始着手准备。
先找出一个更大的、没有任何标识的纸箱。
然后把床底……不,衣柜顶上那个“木乃伊”箱子拖下来,小心翼翼地拆开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