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我的足迹喂饱了千万粉丝英文 > 第41章 东极岛渔歌 东海尽头的鲜与静(第2页)

第41章 东极岛渔歌 东海尽头的鲜与静(第2页)

他又喝了一口汤,汤里带着鱼骨的鲜,还有淡菜和蛏子的咸,混在一起,鲜得舌头都要化了。汤里的葱花和香菜是绿色的,咬在嘴里有一点清苦,刚好中和了海鲜的咸,让汤的味道更清爽。“太好吃了!这是我来舟山吃过最鲜的海鲜面。”陆帆忍不住赞叹,嘴里还嚼着面条,说话有点含糊。

秀琴笑得眼睛都眯了,坐在陆帆旁边,看着他吃,“好吃就多吃点,锅里还有,不够再给你煮。我们东极岛的海鲜,都是早上刚捞的,中午就能端上桌,这才叫‘鲜’。不像城里的馆子,海鲜放了好几天,还要放很多调料,把本味都盖了。”

老郑也笑着说“是啊,我们渔民吃海鲜,就讲究一个‘鲜’字,刚靠岸的鱼,清蒸一下就好吃,不用放别的调料。”

陆帆把一碗海鲜面都吃完了,汤也喝得干干净净,碗底只剩下一点葱花和香菜。秀琴看他吃得香,又去厨房里端了一盘枇杷,是岛上种的,比朱家尖的枇杷小一点,果皮是金黄色的,“这是我们岛上的枇杷,比朱家尖的甜,你尝尝。”

陆帆拿起一个枇杷,剥开皮,里面的果肉是橙黄色的,咬了一口,甜汁立刻充满了口腔,没有一点酸味,比朱家尖的枇杷更甜,“太甜了!比我以前吃的枇杷都甜。”

“喜欢就多吃点,盘子里还有。”秀琴笑着说,又给陆帆倒了一杯井水。

吃过午饭,老郑说要带陆帆去庙子湖岛逛逛。他们沿着海边的小路走,小路比码头边的路更窄,只能容两个人并排走。路边的石屋更密集了,有的石屋门口挂着“渔家乐”的牌子,有的门口挂着“海鲜排档”的牌子,还有的门口摆着小摊,卖岛上的特产——晒干的淡菜、烤鱿鱼、贝壳做的小饰品。

小摊上的贝壳饰品很可爱,有的是用白色的贝壳做的项链,有的是用彩色的贝壳做的手链,还有的是用贝壳做的小动物,像小兔子、小螃蟹。摊主是个年轻的姑娘,穿着蓝色的连衣裙,手里拿着一个贝壳手链,笑着对陆帆说“哥哥,买一个吧,送给女朋友很好看”,陆帆笑着摇摇头,姑娘也不介意,继续笑着招呼别的游客。

路边的石屋里偶尔传来渔民的歌声,是舟山渔歌,调子悠扬,带着大海的辽阔。“东海啊,浪滔滔,渔民啊,撒网忙……”歌声从石屋里飘出来,和海风的声音混在一起,很动听。“以前渔民出海的时候,都会唱渔歌。”老郑说着,也跟着哼了起来,“一是解闷,二是互相照应,听到歌声就知道同伴在哪里。有时候雾大,看不到船,听到渔歌就知道方向了。”

老郑的嗓音有点沙哑,是常年在海上喊号子留下的痕迹,但哼起渔歌来,调子很准,带着一点沧桑的味道。路过的渔民听到老郑哼渔歌,也跟着一起哼,歌声在小路上飘着,像一条长长的丝带,把整个庙子湖岛都裹了起来。

小路的尽头是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座观景台,是用木头搭的,栏杆是淡棕色的,上面有游客刻的字,有的写着“我爱东极岛”,有的画着小爱心,还有的写着“到此一游”。观景台的面积不大,只能站十几个人,但视野很好,能看到整个庙子湖岛的景色。

站在观景台上,陆帆忍不住“哇”了一声。蓝色的大海环绕着庙子湖岛,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把小岛抱在怀里。海面上的渔船像一片片叶子,慢慢飘着,渔民在船上撒网,网在空中展开,像一道白色的弧线,落在海里,溅起小小的浪花。岛上的石屋像一个个小黑点,散落在山脚下,红色的灯笼在石屋之间晃,像一团团小火苗。远处的青浜岛能看到层层叠叠的石屋,像堆起来的积木,东福山岛的灯塔是红白相间的,在蓝色的海里格外显眼,像一颗镶嵌在翡翠上的红宝石。

海风穿过观景台的栏杆,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有人在唱歌。旁边的游客举着相机拍照,快门声“咔嚓咔嚓”的,和海风的声音混在一起,很热闹。有个老爷爷坐在栏杆上,手里拿着收音机,里面放着舟山渔歌,调子和老郑哼的一样,“东海的浪啊,一波波,渔民的船啊,一排排……”

“那就是‘海上布达拉宫’。”老郑指着青浜岛的方向说,“青浜岛的石屋建在山上,一层叠一层,像布达拉宫一样,好多摄影师都去拍。以前青浜岛住了很多渔民,现在大部分都搬到庙子湖岛了,只剩下几户老人还在那里住。”

陆帆顺着老郑指的方向看去,青浜岛的石屋果然层层叠叠的,从山脚一首建到山顶,黑色的石屋在绿色的植被之间,像一幅水墨画。海面上的浪花拍在青浜岛的礁石上,溅起白色的浪花,像给小岛镶了一道白色的边。

“以前我经常去青浜岛捕鱼,那里的海鲜比庙子湖岛更鲜。”老郑说,“有一次我在青浜岛附近的海里,捕到一条一米多长的大黄鱼,卖了不少钱,给家里盖了新房子。现在想想,那时候虽然辛苦,但很开心。”

从观景台下来,他们沿着小路往码头边的海鲜市场走。海鲜市场不大,只有几个摊位,每个摊位上都摆着刚靠岸的海鲜。第一个摊位是卖带鱼的,摊主是个中年大叔,光着膀子,皮肤晒得黝黑,胸前有一道疤痕,是以前出海时被渔网划的。他手里拿着一条带鱼,笑着对陆帆说“小伙子,买带鱼吗?刚靠岸的,十块钱一斤,很便宜”,带鱼的银鳞在阳光下反光,鱼眼是黑色的,很有神。

第二个摊位卖梭子蟹,摊主是个阿姨,穿着蓝色的围裙,手里拿着一个梭子蟹,翻过来给陆帆看“这个是母蟹,里面有黄,你看这个脐,是圆的”,梭子蟹的脐是白色的,圆圆的,像一个小盘子。阿姨把梭子蟹放在秤上,“一斤二两,二十五块钱,给你算二十五块。”

第三个摊位卖贝类,有淡菜、蛏子、花蛤,装在大盆里,盆里的水是海水,贝类在水里慢慢动,偶尔张开壳,吐一点水。摊主是个年轻的小伙子,穿着白色的T恤,手里拿着一个淡菜,对陆帆说“这个淡菜很新鲜,刚煮开口的,你尝尝”,说着就剥了一个淡菜,递给陆帆,淡菜的肉是淡粉色的,咬了一口,鲜得很,带着一点海水的咸。

老郑帮陆帆选海鲜,他拿起一个淡菜,用手敲了敲壳,声音很脆,“这个好,新鲜”,又拿起一个蛏子,看了看壳上的纹路,“这个蛏子吐过沙了,你看壳上没有泥”。老郑选了一斤淡菜和一斤蛏子,摊主阿姨笑着说“老郑哥眼光好,选的都是最好的”,又多给了几个淡菜,“送给你,尝尝鲜”。

陆帆付了钱,把海鲜递给老郑,老郑接过海鲜,放在手里掂了掂“够晚上吃了,秀琴做淡菜汤和炒蛏子,很好吃”。

傍晚时分,他们回到民宿。秀琴己经开始准备晚饭了,她把淡菜放在清水里洗了洗,放进锅里,加了一片姜,“放姜能去腥味,不用放别的调料,淡菜本身就鲜”。锅里的水烧开后,淡菜慢慢张开了壳,汤变成了淡紫色,飘着一点姜香。秀琴又把蛏子切成两半,放在盘子里,撒了一点蒜末和干辣椒,“炒蛏子要放蒜末和干辣椒,提鲜,又不辣”。

院子里的灯亮了,是黄色的,照在桌子上,暖暖的。椰子树的影子落在地上,像一团团黑墨,竹椅放在影子里,看起来很凉快。老郑坐在竹椅上,拿出一瓶舟山老酒,是淡黄色的,装在玻璃瓶里,瓶身上写着“舟山老酒,传统工艺”。老郑给陆帆倒了一杯,“这是我们舟山自己酿的酒,度数不高,二十度,喝着暖身,配海鲜刚好。”

陆帆接过酒杯,喝了一口。酒里有粮食的甜香,还有一点海鲜的咸,咽下去后,喉咙里暖暖的,很舒服,没有一点辣喉咙的感觉。“很好喝,比我以前喝的酒都好喝。”陆帆笑着说,又喝了一口。

秀琴把淡菜汤端上桌,汤是淡紫色的,飘着一点姜香,淡菜的壳是紫色的,肉是淡粉色的,看起来很有食欲。她又端上炒蛏子,蛏子的壳是白色的,肉是嫩黄色的,上面撒着蒜末和干辣椒,香味飘满了院子。最后,秀琴端上一盘清蒸鲳鱼,鲳鱼的皮是银白色的,肉是白色的,上面放着姜片和葱段,“这个鲳鱼是下午刚靠岸的,很新鲜,清蒸最好吃”。

晚饭的时候,院子里很安静,只有海风的声音和海浪的声音。老郑喝着酒,给陆帆讲渔民的故事:“有一次我和我儿子出海,遇到大风,船在海里飘了一天一夜,最后靠岸的时候,我儿子哭了,说‘再也不出海了’,但过了几天,他又说‘爸爸,我们去出海吧,我想捕鱼’。”老郑笑着说,眼里带着一点骄傲,“渔民的孩子,天生就喜欢大海。”

秀琴给陆帆夹了一块鲳鱼肉,“多吃点,鲳鱼嫩,好消化”,鲳鱼的肉很嫩,咬了一口,鲜得很,没有一点腥味,带着一点海水的咸。陆帆又喝了一口淡菜汤,汤里的淡菜很鲜,姜香刚好去了腥味,喝起来很舒服。

晚上,陆帆躺在民宿的床上,床是木制的,上面铺着蓝色的床单,床单上印着小鱼的图案。窗外的海浪声像一首温柔的摇篮曲,“哗哗”的,很有节奏。陆帆打开手机,开启了首播,镜头对着窗外的大海,月光洒在海面上,像铺了一层银色的碎纸,海浪拍在礁石上,溅起白色的浪花,偶尔有渔船的灯在远处晃,像一颗小小的星星。

粉丝们很快就围了过来,纷纷留言:

“哇!这就是东极岛吗?海也太蓝了吧!晚上的海看起来好安静。”

“陆帆,你吃的海鲜看起来好鲜啊!明天一定要多拍点海鲜,我都看饿了。”

“那个民宿大叔看起来好亲切,渔歌也好听,什么时候给我们唱一段啊?”

“明天去看日出吗?一定要拍日出的照片,我还没见过东海的日出呢!”

陆帆笑着和粉丝互动,他把镜头转向院子里的椰子树,“你们看,院子里有几棵椰子树,白天的时候,阳光落在叶子上,像碎金子一样。秀琴阿姨还在院子里编竹篮,竹条是淡绿色的,很好看。”

粉丝留言“竹篮多少钱一个?我想买一个当纪念”,陆帆笑着说“我明天帮你们问问秀琴阿姨,应该不贵”。

这时,老郑走进院子,手里拿着一个搪瓷杯,里面装着热茶。陆帆对粉丝说“老郑大叔来了,他会唱舟山渔歌,我让他给你们唱一段”,说着就把镜头转向老郑。

老郑有点害羞,挠了挠头,“我唱得不好,别笑话我”,但还是清了清嗓子,唱了起来“东海的浪啊,一波波,渔民的船啊,一排排,撒下网啊,捕满舱,回家去啊,煮鱼汤”,调子悠扬,带着一点沧桑的味道,和海风的声音很配。

粉丝纷纷留言“太好听了!这才是真正的渔歌啊!”“老郑大叔唱得真好,比明星唱的都好听”“我也想去东极岛,听老郑大叔唱渔歌,吃海鲜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