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婆接过泡虾,连连道谢:“老王,你真是个好人,这么多年了,还是这么实在。以前你卖三块钱一个,现在卖八块,还是这么大一个,馅料也没少放。”
王老板笑了:“阿婆,我不能亏了老顾客啊。”
陆帆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这就是他想要记录的“美食”——不是网红店门口排着的长队,不是菜单上花哨的名字,是这种藏在街头巷尾的“人情味”。是王老板记得张阿婆爱吃泡虾,特意给她留一个;是张阿婆为了让孙女尝到自己年轻时的味道,特意来买;是手艺人对顾客的用心,是顾客对味道的坚守。这些,才是美食最珍贵的部分,是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爸,我来了!”一个清脆的声音传来,陆帆回头看,一个穿着蓝色校服的男生背着书包跑了过来,书包上还挂着一个篮球挂件,随着他的动作晃来晃去。男生约莫十六七岁,个子很高,眉眼间跟王老板很像,就是皮肤比王老板白一些,额头上还带着点汗,应该是刚放学就跑过来的。
“小明来了,”王老板看到儿子,脸上的笑容更浓了,“先把书包放下,帮我把案板上的面团盖好纱布,别干了。”
小明点点头,把书包放在摊位后的小凳子上,书包还没放稳,就拿起旁边的湿纱布,走到案板前,小心翼翼地盖在面团上,还轻轻按了按,怕纱布没盖严实。“爸,今天生意怎么样?”小明一边盖纱布,一边问,眼睛还不忘看一眼油锅里的泡虾。
“还行,比昨天多卖了十几个,”王老板说,“你先别忙,把作业拿出来写,等会儿人少了再帮我。”
“没事,爸,我先帮你递东西,作业晚上回去写就行,”小明说着,拿起旁边的油纸袋,帮王老板把炸好的泡虾装进去,动作虽然不如王老板熟练,却很认真,“对了,妈说今天晚上做你爱吃的红烧肉,让你早点收摊。”
王老板点点头:“知道了,等会儿张阿婆他们走了,我们就收摊。”
父子俩的对话很平常,却透着一股温暖。陆帆看着小明帮王老板递油纸袋,帮顾客装泡虾,偶尔还会跟顾客说“小心烫”,心里想着,这就是“传承”吧——不是口头上的“我要学”,是耳濡目染,是从小看着父亲做,自然而然就想帮忙,想把这门手艺接过来。
这时候,一对年轻情侣走了过来,女生穿着白色的连衣裙,男生穿着黑色的T恤,手里还拿着一杯奶茶。女生拉着男生的手,小声说:“我同事说这家的泡虾超好吃,我们一定要尝尝。”男生笑着点头:“好,你想吃什么馅的,我们都买。”
“两份泡虾,一份加虾仁和猪肉末,一份素的,”男生对王老板说,“第一次来台州,听朋友推荐的。”
王老板笑着说:“第一次来啊,那给你们多放点馅料,尝尝鲜。”他说着,舀猪肉末的时候特意多舀了一勺,虾仁也放了五个,比平时多一个。
女生怕烫,男生接过泡虾后,先放在嘴边吹了吹,再递给女生:“慢点吃,别烫着。”女生咬了一口,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好好吃!外皮好酥,里面的虾仁好鲜!”男生也咬了一口,点点头:“确实好吃,比我们那边的油炸小吃好吃多了。”
王老板听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像看到自己家孩子吃到好吃的一样。
陆帆掏出相机,镜头对准王老板和小明,对准张阿婆,对准那对年轻情侣,按下快门。“咔嚓”一声,画面定格——王老板站在油锅前,手里握着铁勺,小明在旁边帮他递油纸袋,张阿婆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给孙女的泡虾,年轻情侣笑着吃着泡虾,灯笼的光落在他们身上,暖融融的。陆帆看着相机里的照片,心里想着,这张照片不用修图,不用加滤镜,因为它本身就带着温度,带着生活的烟火气。
“王师傅,谢谢您,”陆帆收起相机,对王老板说,“我一定会把您的泡虾,还有您和张阿婆、小明的故事,写进书里。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台州不仅有好看的风景,还有这么好吃的泡虾,这么好的人。”
王老板摆摆手,笑着说:“不用谢,小伙子。我做泡虾,不是为了出名,就是想让大家吃到好味道。你能把这些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台州的美食,我就开心了。以后要是还来台州,记得来吃我的泡虾,我给你多放虾仁。”
陆帆点点头,眼眶有点发热。他和小海一起,端着泡虾,慢慢往前走。他们走得很慢,一边吃着泡虾,一边看着街上的风景。傍晚的紫阳古街很热闹,却不喧嚣。路边卖水果的阿婆正给顾客称橘子,橘子是本地的黄岩蜜橘,皮很薄,一剥就开;有几个小孩子拿着风车在巷口跑,风车“呼呼”地转,笑声清脆得像风铃;还有几个老人坐在树下的石凳上,摇着蒲扇,聊着天,话题离不开“今天的菜价”“家里的孙子”。
“你看,那是在拍婚纱照的!”小海突然指着不远处,兴奋地说。陆帆顺着她指的方向看,一对新人穿着婚纱礼服站在“紫阳街”的牌坊下。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裙摆很长,拖在青石板上,上面绣着细碎的珍珠,在灯光下闪着光;新郎穿着黑色的西装,手里拿着一束红玫瑰,正温柔地帮新娘整理头纱。摄影师拿着相机,不停地指导他们摆姿势:“新娘笑一笑,头再靠新郎近一点,对,就这样,很好。”周围的人都笑着看,没人去打扰,偶尔有人举起手机拍照,也是轻轻的,怕影响他们。
“在古街拍婚纱照,真的很有意义,”小海说,眼睛里满是羡慕,“以后他们看到婚纱照,就会想起今天的古街,想起这里的灯笼,想起这里的泡虾,想起这里的人。等他们老了,还能带着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当年就是在这里拍的婚纱照,还吃了很好吃的泡虾’。”
陆帆点点头,他想起自己刚才吃泡虾时的感觉,想起王老板额角的汗珠,想起张阿婆满足的笑容,想起小明帮父亲递东西的样子。这些都是古街的“味道”,是台州的“味道”,是生活的“味道”——不是酸甜苦辣的“味”,是温暖的、踏实的、让人心里安稳的“道”。
他掏出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笔尖在纸上慢慢写着:
“泡虾,不是因为有虾。是面糊入油时冒起的泡泡,是炸熟后像虾一样的形状。老祖宗给它起这个名字,是念想,是对渔民生活的记忆。
王师傅做了西十年泡虾,面团要发酵三小时,虾仁要选新鲜的灵江虾,萝卜丝是老伴腌的,要等半个月。他说‘一天不做,心里空落落的’,不是因为钱,是因为老顾客等着,是因为热爱。
张阿婆八十二了,每天来买一个泡虾,要带回去给孙女。她说‘这是我年轻时的味道’,味道没变,记忆就没变。
小明放学就来帮父亲,递油纸袋,盖纱布,没说过‘要学做泡虾’,却把每一个动作都记在了心里。
原来,美食不只是用来填肚子的。它是记忆,是阿婆想起年轻时的日子;是情感,是王师傅对顾客的用心;是传承,是小明接过父亲手里的纱布。
台州的泡虾,是油锅里的‘侠客’。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一颗温暖的心。带着海边人民的智慧和浪漫,带着手艺人的坚守和热爱,温暖着每一个食客的胃和心。”
笔尖划过纸页,留下清晰的字迹。陆帆合上笔记本,抬头看着夜空。星星己经出来了,很亮,一颗一颗的,点缀在深蓝色的天空上,像撒了一把碎钻。远处的灵江上传来渔船的汽笛声,低沉却有力,像是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故事,诉说着泡虾的故事,诉说着这里的人的故事。
“我们再去前面逛逛吧,”小海吃完了泡虾,擦了擦嘴,对陆帆说,“前面还有卖蛋清羊尾的,也是我们台州的特色小吃,甜甜的,外面裹着白糖,里面是蛋清做的,像云朵一样软。”
陆帆点点头,跟着小海往前走。青石板路上,他们的影子被灯笼的光拉得很长,慢慢往前移动。影子里,还能看到他们手里拿着的油纸袋,袋子上印着淡淡的“王记泡虾”的痕迹。泡虾的香气还在鼻尖绕,王老板的笑容、张阿婆的满足、小明的认真、年轻情侣的甜蜜,都刻在了陆帆的心里。
他想起自己来台州之前,对这里的美食只有模糊的“泡虾”“嵌糕”的名字,而现在,他不仅吃到了这些美食,还认识了这些做美食的人,听到了他们的故事,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这些,都是他在杭州出租屋里闭门造车时得不到的,是他这场“用足迹喂饱千万粉丝”的旅程中,最宝贵的收获。
“小海,谢谢你,”陆帆突然说,声音很轻,却很真诚,“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找不到王记泡虾,也听不到这么好听的故事,尝不到这么好吃的味道。”
小海笑了,眼睛弯成了月牙,像夜空中的星星:“不用谢,陆帆。我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台州的好,知道我们台州的美食不是只有名气,还有温度。以后你去其他地方,要是吃到好吃的,也要告诉我,我也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味道。”
陆帆点点头,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他的台州寻味之旅还没有结束,还有温岭的嵌糕、临海的蛋清羊尾、玉环的文旦等着他去发现;还有更多像王老板、张阿婆这样的人等着他去认识,更多像泡虾这样的故事等着他去倾听。而这些,都会成为他书稿里最鲜活、最温暖的内容,成为他“用足迹喂饱千万粉丝”的最好证明——因为他喂给粉丝的,不只是美食的味道,还有生活的温度,还有人心的温暖。
他们继续往前走,灯笼的光落在他们身上,暖融融的。前面的巷口,己经能看到卖蛋清羊尾的摊位,白色的热气从摊位里冒出来,像云朵一样。陆帆心里想着,明天,他要去温岭,去吃小海说的嵌糕,去听嵌糕背后的故事。而今天的泡虾,今天的王老板,今天的紫阳古街,都会成为他记忆里最温暖的一页,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