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我的足迹app > 第10章 宁波老外滩缸鸭狗的汤圆哲学(第2页)

第10章 宁波老外滩缸鸭狗的汤圆哲学(第2页)

店里的装修是复古风格,天花板上挂着老式的玻璃吊灯,灯罩是圆形的,里面放着黄色的灯泡,光线柔和,不会刺眼。墙壁上挂着几幅老照片,用深色的木框装着,排列得很整齐。最左边的一张是缸鸭狗创始人江定法的黑白照片,他穿着长衫,戴着瓜皮帽,手里拿着一个汤圆,表情温和;中间的一张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店里的场景照片,店里挤满了人,有的坐着吃汤圆,有的站着等,服务员穿着中山装,正忙着端碗;最右边的一张是1980年缸鸭狗重新开业时的照片,师傅们穿着白色的工作服,站在门口合影,脸上带着笑容,背景是刚刷好的“缸鸭狗”招牌。

照片下面摆着几个玻璃柜,里面放着老式的汤圆模具、装糯米粉的陶缸、盛馅料的瓷碗,都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模具是木质的,上面刻着圆形的凹槽,是用来做汤圆的;陶缸是青花瓷的,上面印着“缸鸭狗”三个字,是光绪年间的老缸,现在还能用;瓷碗是粗瓷的,上面有淡淡的青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碗,边缘有些磕碰,却很有味道。

“您好,一位吗?”一个穿蓝色旗袍的服务员迎上来,声音温柔,像宁波话一样软糯。她的旗袍是深蓝色的,上面绣着白色的桂花,领口和袖口都滚着细细的白边,很素雅。她的头发盘在脑后,戴着一个银色的发簪,发簪上挂着小小的珍珠,随着动作轻轻晃动。

“是的,一位。”陆帆点点头。

“里面请,靠窗的位置还空着,您要坐那儿吗?”服务员笑着说,“靠窗的位置能看到老外滩的街景,风景好。”

陆帆跟着服务员走到靠窗的位置。桌子是深色的实木桌,桌面被磨得很光滑,能看到木头的纹理。椅子是藤制的,坐上去很舒服,藤条之间的缝隙刚好能透气,不会觉得闷。窗外就是老外滩的街景,偶尔有行人走过,有的驻足看店门口的招牌,有的拿出手机拍照,还有的像陆帆一样,站在门口犹豫了一下,然后推门进来。

服务员递过来一本菜单,封面是红色的,上面印着“缸鸭狗”的logo,logo是一个简化的缸、鸭、狗图案,很可爱。菜单里面的菜品不多,主要是汤圆和一些宁波小吃,每道菜下面都有简单的介绍,比如“猪油桂花汤圆:选用奉化新鲜桂花,搭配土猪板油,甜而不腻”。

“我们家的汤圆有西种口味,”服务员耐心地介绍,手指着菜单上的菜品,“黑芝麻的是经典款,用的是江西的黑芝麻,自己炒的,磨的时候加了一点猪油,更香;猪油桂花的是季节限定,现在刚好有奉化的新鲜桂花,只卖一个月;鲜肉的是咸口的,用的是宁波本地的土猪肉,肥瘦比例三比七,加了一点姜末和料酒,去腥提鲜;豆沙的是用红豆自己熬的,没有添加剂,甜得很纯粹。”

陆帆想起陈阿公地图上写的“猪油桂花汤圆”,又想起卖糖糕大爷推荐的鲜肉汤圆,犹豫了一下——两种都想吃,怎么办?服务员好像看出了他的犹豫,笑着说:“您可以各点一碗,我们家的汤圆一碗有六个,不多,您应该能吃完。”

“那太好了!”陆帆笑着说,“我要一碗猪油桂花的,一碗鲜肉的,再要一份慈城年糕。”

“好嘞!”服务员记下菜单,又问,“您要喝什么吗?我们家有自制的桂花茶,免费的,您要一杯吗?”

“要!谢谢!”陆帆点点头。

服务员很快端来一杯桂花茶,茶杯是青花瓷的,里面放着几片新鲜的桂花,茶水是淡黄色的,透着一股淡淡的桂花香。陆帆喝了一口,很清爽,刚好能解腻。

他掏出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准备记录。刚写了“宁波·缸鸭狗”几个字,就听到旁边传来“沙沙”的声音——原来是一位老师傅正在包汤圆。老师傅坐在柜台后面,穿着白色的工作服,头上戴着白色的帽子,帽子边缘有些发黄,是洗了很多次的。他的手指很粗,关节有些肿大,是常年揉面留下的痕迹,指关节上还有几个浅浅的茧子,却很灵活,面团在他手里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圆圆的小球。

陆帆忍不住走过去,站在柜台前看着。老师傅抬起头,看到他,笑了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小伙子,第一次来缸鸭狗吧?”

“是啊,”陆帆点点头,“您包汤圆的手艺真好,这么快就搓圆了,还这么均匀。”

“做了西十年了,能不快吗?”老师傅笑着说,手里的动作没停。他拿起一个小勺子,舀了一点猪油桂花馅,放进面团里——馅料是淡黄色的,能看到细小的桂花碎,然后用手轻轻一捏,面团就把馅料裹住了,再放在手心搓了几下,一个圆滚滚的汤圆就做好了,放进旁边的竹筛里。竹筛里己经放了不少汤圆,个个大小均匀,像一颗颗白色的珍珠,排列得很整齐。

“您十八岁就来这儿了?”陆帆想起刚才服务员说的,忍不住问。

“是啊,”老师傅点点头,眼神里带着怀念,“我十八岁那年,家里穷,就来缸鸭狗当学徒。那时候店里还没这么大,就只有一个小门面,门口搭着一个棚子,每天排队的人能从门口排到江边。我师父是江定法的徒弟,手艺好,对我也严——揉面要揉够三百下,包馅要不多不少,煮汤圆要掐着时间,差一秒都不行。”

他指了指旁边的糯米粉,粉是雪白色的,细腻得像面粉,放在一个青花瓷缸里,缸口盖着一块粗布:“你看这粉,都是我们自己磨的,用的是宁波本地的晚糯米,泡了十二个小时才磨。泡米的时候要换水,不然米会馊;磨粉的时候要控制粗细,太粗了汤圆会糙,太细了会粘牙。以前没有机器,都是用石磨磨,两个人推磨,要磨三个小时才能磨好一盆粉。”

陆帆看着糯米粉,忍不住用手指碰了碰——很细腻,像沙子一样,却带着一股淡淡的米香。“那馅料呢?也是自己做的吗?”

“当然!”老师傅骄傲地说,“黑芝麻馅是用江西的黑芝麻,自己炒的——炒的时候要小火,不停翻动,不然会糊;磨的时候要加一点猪油,猪油要熬得香,不能有腥味。猪油桂花馅是用奉化的新鲜桂花,加一点白糖和猪油,腌三天才用——腌的时候要密封,不然香味会跑掉。鲜肉馅是用本地的土猪肉,每天早上从菜市场新鲜运过来,肥瘦比例三比七,加一点姜末和料酒,顺时针搅拌,首到肉馅上劲,这样煮出来的汤圆才会有汤汁。”

他拿起一个包好的鲜肉汤圆,递给陆帆看:“你看,这个汤圆的皮,薄厚刚好——手指按一下,能感觉到里面的馅料,却不会破。煮的时候,水开了下锅,浮起来之后再煮一分钟,汤汁就会刚好凝固,咬开的时候不会烫嘴,也不会漏馅。”

陆帆接过汤圆,手感温热,很有弹性,轻轻一捏,能感觉到里面的馅料在动,却真的不会破。“您真是太厉害了,”他由衷地说,“现在很多店都用机器做汤圆了,又快又省力,您还坚持手工做。”

老师傅叹了口气,眼神里有些感慨:“机器做的汤圆,圆是圆,却没有魂。手工做的汤圆,每一个都不一样——有的圆一点,有的扁一点,却都带着人的温度。你吃的时候,能尝出师傅的用心。我们缸鸭狗能开这么多年,靠的就是这手工的味道,靠的就是老顾客的信任。”他指了指旁边一个正在吃汤圆的阿婆,“你看那个阿婆,从年轻的时候就来吃,现在带着孙子来吃,她说‘机器做的汤圆没这个味’。”

陆帆顺着老师傅指的方向看过去,果然有个阿婆正带着一个小男孩吃汤圆。阿婆穿着紫色的外套,小男孩穿着红色的棉袄,正用勺子舀着一个猪油桂花汤圆,吃得满脸都是糖水,阿婆笑着用纸巾给他擦脸,画面很温馨。

正说着,服务员端着两碗汤圆走了过来:“您的汤圆好了!这碗是猪油桂花的,这碗是鲜肉的,年糕马上就来。”

陆帆回到座位上,看着面前的两碗汤圆。猪油桂花汤圆是白色的,上面撒了一点金黄色的桂花碎,放在青花粗瓷碗里,碗边还沾着一点糖水,像给碗镶了一层金边;鲜肉汤圆也是白色的,却比桂花汤圆略大一点,汤里飘着一点葱花和香油,葱花是绿色的,香油是淡黄色的,点缀在白色的汤圆上,很好看。

陆帆先拿起勺子,舀了一个猪油桂花汤圆。汤圆很烫,他吹了吹,轻轻咬了一口——外皮糯得像棉花,却不粘牙,牙齿刚碰到就会轻轻分开,里面的猪油桂花馅立刻流了出来,是淡黄色的,带着浓郁的桂花香和猪油的香。甜而不腻,桂花的香在嘴里散开,像秋天里的桂花雨,落在舌尖上,让人忍不住闭上眼睛细细品味。

他突然想起在温岭吃的年糕,也是糯糯的,却带着咸鲜,是山和海的味道;而宁波的汤圆,是温柔的甜,是稻米和桂花的味道,像老外滩的江水,平静却有力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