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我的足迹在哪里查找 > 第69章 徐州伏羊节体验彭祖遗风的豪迈(第2页)

第69章 徐州伏羊节体验彭祖遗风的豪迈(第2页)

周老板端着茶壶过来,给张大爷也倒了一杯菊花茶:“张大爷说得对,每年伏羊节,彭祖园都会办活动,有炖羊肉比赛,还有老中医讲养生,可热闹了!去年有个小伙子,用彭祖的方子炖羊肉,拿了第一名,电视台还采访他了。”

陆帆拿起一张烙馍,学着周老板的样子,夹了几片羊肉,蘸了点辣椒油,卷起来咬了一口。烙馍的软、羊肉的鲜、辣椒油的辣,还有生蒜的辛,混在一起,在嘴里炸开——那是一种很豪迈的味道,不像南方菜那么细腻,却带着北方人的热情,让人吃得浑身发热,连毛孔都张开了。“张大爷,徐州人吃羊肉都要配生蒜吗?”陆帆嚼着烙馍,含糊地问。

张大爷拿起一瓣生蒜,在手里搓了搓,蒜皮轻轻脱落:“对!配生蒜才得味!蒜能解腻,还能去膻,以前老一辈说,‘伏羊配蒜,百病不犯’。”他咬了一口蒜,辛辣的味道瞬间在嘴里散开,却一点都不冲,“这蒜是徐州本地的紫皮蒜,比别的蒜辣得轻,还带着点甜,配羊肉刚好。”

吃完羊肉汤,陆帆提出想看看后厨。周老板很爽快地答应了,领着他往后走。后厨的门是棉布做的门帘,上面印着“老徐州伏羊馆”的字样,掀开时能闻到更浓的羊肉香。后厨里很宽敞,中间支着两个巨大的铸铁锅,锅口比圆桌还大,锅里的羊肉汤还在“咕嘟”滚,冒着白汽,把后厨的玻璃都熏得模糊。两个厨师正忙着切羊肉,他们穿着跟周老板一样的白大褂,动作麻利,刀落在案板上“笃笃”响,每一刀都切得一样厚。

“这就是熬汤的锅。”周老板指着左边的锅,锅沿上挂着一个铁钩,上面拴着一块木牌,写着“老锅”两个字,“这锅是我爹1983年买的,当时花了他三个月的工资。你看锅底,有一层厚厚的油垢,那是常年熬羊肉养出来的,用它熬汤,不用放香料,汤自然就香。”陆帆凑近看,锅底的油垢是深褐色的,像一层硬壳,用手指碰了碰,很硬,一点都不粘手。

切羊肉的案板是实木的,上面有深深的刀痕,是几十年切羊肉留下的。厨师手里的刀是特制的,刀刃很薄,刀背很厚,切羊肉时不用太用力,就能轻松切开。“这刀是在徐州老街上打的,铁匠铺的老师傅做了一辈子刀,最懂切羊肉的刀要啥样。”周老板拿起一把刀,递给陆帆,“你试试,很轻,切的时候不会累手。”陆帆接过刀,果然很轻,刀柄是牛角做的,握在手里很舒服,刀刃很锋利,对着光看,能看到刀刃上的细纹。

后厨的角落里,放着几个陶罐,上面贴着红纸,写着“花椒”“八角”“桂皮”。周老板打开一个陶罐,一股浓郁的花椒香飘出来——那花椒是徐州贾汪产的,颗粒比普通花椒小,颜色是深红色的,闻起来很辛,却不冲。“这花椒是我每年秋天自己去贾汪采的,晒干净了装在陶罐里,能放一年。炖羊肉的时候只放一点,就能去膻,还不会抢了羊肉的鲜。”他又打开另一个陶罐,里面装着一些干草药,叶子是深绿色的,形状像羽毛,“这是彭祖园里的野菊花,晒干了放汤里,能清热解暑,是彭祖方子里的一味,现在很少有人用了。”

从后厨出来,陆帆决定去彭祖园看看。周老板给了他一张手绘地图,纸上画着从伏羊馆到彭祖园的路线,还标了几个值得看的景点:彭祖雕像、彭祖祠、养生文化馆。“走路十分钟就到,别走错了,路上有卖烤羊腰的,别买,不卫生。”周老板把地图折好,递给陆帆,还不忘叮嘱一句。

陆帆谢过周老板,提着剩下的几张烙馍,往彭祖园走。路上的人很多,大多是去彭祖园的,有的手里拿着羊肉串,有的端着羊肉汤,边走边吃,脸上满是笑意。路边的小摊上,有卖彭祖园纪念品的,比如印着彭祖像的T恤、刻着养生方的木牌,还有用陶土做的小炖锅——那炖锅跟周老板后厨的很像,只是小了很多,大概只有手掌大,说是能用来炖小份的羊肉汤。

彭祖园的门口立着一块巨大的青石碑,上面刻着“彭祖园”三个大字,是启功先生题写的,字体苍劲有力,透着几分文雅。石碑旁边有两个石狮子,狮子的嘴里含着石球,身上的花纹刻得很细致,狮子脚下的石座上,刻着彭祖炖羊肉的图案——彭祖穿着长袍,手里拿着勺子,正在给身边的人盛汤,周围的人脸上都带着笑容,看起来很热闹。

走进园区,首先看到的是一片槐树林。槐树很高,树干要两个人才能抱过来,树皮是灰褐色的,上面挂着绿色的铭牌,写着“百年古槐”。槐树上开着白色的槐花,风一吹,花瓣像雪一样落下来,落在地上,铺成一层薄薄的白毯,踩上去软软的,还能闻到槐花的清香。树林里的小路上,有穿着汉服的姑娘在拍照,她们的衣服是浅粉色的,裙摆很长,走在槐树下,像从古代画里走出来的人。

沿着小路走了大概五分钟,就看到了彭祖的雕像。雕像用汉白玉雕刻而成,有三米多高,彭祖身穿长袍,左手拿着一卷书——那书上刻着“彭祖养生经”五个小字,右手背在身后,手指微微弯曲,神情庄重,眼睛望向前方,似乎在思考养生之道。雕像的底座是黑色的大理石,上面刻着“彭祖,姓篯,名铿,上古养生家,享年八百岁,传养生之道于徐州,后人尊为‘厨祖’”。底座周围摆着一圈盆栽,是绿色的绿萝,叶子垂下来,像给雕像围了一圈绿裙。

雕像旁边围着一群游客,一个导游正在讲解。导游穿着浅蓝色的工作服,手里拿着一个小喇叭,声音很清脆:“彭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养生家,也是厨师的祖师爷,他发明了‘食养’的方法,就是通过饮食来养生。彭祖认为,羊肉是‘膳之首’,有补气血、益脾胃、祛湿寒的功效,所以他经常吃羊肉,还把炖羊肉的方法传给了徐州人。”她指着雕像手里的书,“那本书上刻的是彭祖的养生经,里面记载了很多炖羊肉的方子,比如用山泉水、野菊花、花椒炖羊肉,能延年益寿。”

陆帆跟着导游走进彭祖祠。祠堂是仿古建筑,红墙黛瓦,飞檐上翘着的脊兽是陶制的,颜色是深灰色的,上面刻着云纹。祠堂门口的两根柱子上,挂着一副对联:“烹羊传养生之道,食膳留千古美名”,字体是隶书,透着古朴。走进祠堂,迎面看到的是彭祖的牌位,牌位是木质的,涂着红漆,上面用金粉写着“上古养生家彭祖之位”,牌位前面摆着供品——有苹果、香蕉,还有一碗羊肉汤,汤是刚盛的,还冒着白汽,旁边放着一双竹筷。

祠堂的墙壁上挂着几幅画,画的是彭祖的生平:第一幅是彭祖在彭祖山采药,手里拿着一把草药,身边跟着几个弟子;第二幅是彭祖炖羊肉,铸铁锅里冒着热气,周围的人围着锅,看起来很期待;第三幅是彭祖给老人送羊肉汤,老人手里端着碗,脸上露出笑容。画的下面有文字说明,详细介绍了每幅画的背景,比如彭祖采药的地方是现在的彭祖山,炖羊肉用的锅是仿照当时的铸铁锅做的。

祠堂的角落里,有几个展柜,里面陈列着古代的厨具。最显眼的是一个铸铁炖锅,跟周老板后厨的很像,只是更小一点,锅沿上有个缺口,展柜的标签上写着“汉代铸铁炖锅,仿彭祖时期厨具制作,用于炖羊肉”。旁边的展柜里,放着一把青铜刀,刀身是浅绿色的,有一层铜锈,标签上写着“汉代青铜刀,用于切羊肉,刀刃锋利,能轻松切开羊肉纹理”。

从彭祖祠出来,陆帆去了养生文化馆。文化馆是现代建筑,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看起来很明亮。馆里的展品很多,有古代的养生书籍——其中一本是手抄本,纸页己经泛黄,上面写着彭祖养生方的原文,字迹是楷书,很工整;有晒干的草药,比如彭祖园的野菊花、贾汪的花椒、邳州的八角,每种草药旁边都有标签,写着用途和功效;还有互动屏幕,游客可以用手指点击屏幕,查看彭祖的养生方法和伏羊节的历史。

陆帆在互动屏幕前停下,点击了“彭祖炖羊肉”的短片。短片开始播放:画面是上古时期的徐州,彭祖穿着长袍,站在彭祖山的泉水边,手里拿着陶罐,正在接泉水;然后是彭祖切羊肉,刀刃很薄,切得很整齐;接着是炖羊肉,铸铁锅里冒着热气,彭祖往锅里放野菊花和花椒;最后是彭祖给村民盛汤,一个小孩喝了汤后,脸色从苍白变得红润,村民们都围着彭祖,感谢他传下的方法。短片的最后,出现一行字:“徐州伏羊节,传承彭祖养生文化,延续千年饮食智慧”。

走出养生文化馆时,天色己经暗了下来。广场上的灯光亮了起来,红色的灯笼在夜色里像一串星星,羊肉摊的香气比白天更浓了。陆帆往回走,路过彭祖园门口的小摊时,买了一串糖画——是羊的形状,糖是琥珀色的,咬一口,甜得很纯粹,没有一点杂味,那是小时候吃过的味道。

回到“老徐州伏羊馆”时,店里还是很热闹。周老板正在门口跟客人聊天,看到陆帆,笑着招手:“小伙子,逛完了?有没有学到彭祖的养生之道?”陆帆点点头,把糖画递过去,“周老板,尝尝这个,彭祖园门口买的。”周老板接过,咬了一口,眼睛亮了:“这糖画跟我小时候吃的一样!那时候我爹带我去彭祖园,每次都给我买一串,说是彭祖保佑,吃了能长命百岁。”

周老板从店里拿出一瓶冰镇啤酒,是徐州本地的“彭城啤酒”,瓶身上印着彭祖的图案。“来,喝一瓶解解暑!”他打开瓶盖,递给陆帆,“徐州人过伏羊节,就是要这样,喝着啤酒,吃着羊肉,聊着天,这才叫豪迈,这才是彭祖遗风!”陆帆接过啤酒,冰凉的瓶身贴在手心,很舒服,喝了一口,清爽的味道顺着喉咙滑下去,瞬间压下了身上的热气。

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有乐队在舞台上表演,唱的是徐州本地的民歌《伏羊谣》:“伏天到,羊肉香,彭祖传下好药方;喝碗汤,身体壮,岁岁平安福满堂。”歌声很嘹亮,混着羊肉的香气,在夜色里飘得很远。舞台周围的观众跟着唱,有的还举起手里的羊肉汤碗,跟着节奏晃,像一场热闹的狂欢。

陆帆坐在门口的椅子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周老板在给客人端汤,张大爷在跟年轻人讲彭祖的故事,舞台上的乐队唱得投入,观众们跟着欢呼,远处的彭祖园在夜色里像一片绿色的剪影。他掏出笔记本,在上面写道:“徐州,彭祖故里,伏羊节是这里的文化名片。乳白色的羊肉汤,熬着老羊骨的厚味;薄薄的烙馍,裹着青山羊的鲜嫩;还有那野菊花茶和生蒜,解腻又养生。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美食盛宴,是彭祖养生文化的传承,是徐州人对生活的热爱——豪迈、热情、不做作,像这里的羊肉一样,纯粹又温暖。在这里,我吃到了最真实的味道,也感受到了最浓厚的烟火气,那是千年饮食文化沉淀下来的温度,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比不了的。”

晚上九点多,陆帆准备离开徐州,前往下一站连云港。他跟周老板告别时,周老板从柜台里拿出一个牛皮纸包,递给陆帆:“这是我自己做的羊肉干,用青山羊的后腿肉做的,撒了芝麻,路上吃,尝尝徐州的味道。”陆帆接过纸包,能闻到里面传来的羊肉香,纸包上印着“老徐州伏羊馆”的logo,是一只青山羊的图案。“谢谢周老板,今天的羊肉汤很好喝,我下次还会来。”

火车驶出徐州时,陆帆回头看了一眼窗外的广场。红色的灯笼在夜色里像一片跳动的火焰,舞台上的歌声还能隐约听到,羊肉的香气似乎还在空气中弥漫。他掏出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道:“徐州,再见。谢谢你的伏羊节,谢谢你的羊肉汤,谢谢你让我读懂了彭祖的养生之道——不是复杂的方子,是对食材的尊重,是对生活的热情。下一站,连云港,东海第一鲜,我来了。”

火车在夜色中行驶,陆帆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手里的牛皮纸包还带着温度,羊肉干的香气时不时飘进鼻子里。广场上的烟火气、周老板的豪爽、张大爷的故事、彭祖园的槐树、羊肉汤的鲜香,像一幅温暖的画,印在他的记忆里,也写进了他的书稿里——那是属于徐州的味道,是属于彭祖遗风的豪迈,是值得用文字好好记录的人间烟火。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