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狩三年,孟春日。
月光静静地照着,长安城笼罩在一片安宁中。
大汉天子刘彻从郎池宫而发,没有就近从西安门而入,转绕道城北,抵达玄武阙。
在这天地未醒的时间,厚重的城门竟然轰隆隆开启了。。。
海潮在子夜时分退得格外彻底,裸露出大片墨绿色的礁盘,像大地翻出的旧伤疤。问渊岛的轮廓被月光削成一把薄刃,斜插进太平洋的腹地。未完成馆的风铃静止着,仿佛时间也屏住了呼吸。那串由碎贝壳与陨铁片串成的铃铛,此刻每一枚都微微发烫,内部流动的金属液正悄然重组,形成极细微的电路网络??没人知道是谁造的,也没人记得它何时出现,只知它从林澈离开那日起,便开始以心跳频率震颤。
第四页上的对话持续浮现,字迹如活物般蠕动、修正、延展:
>A:如果所有问题终将消散于虚无呢?
>B:那就让它们消散得更明亮些。
>A:可光明也会骗人。
>B:所以我们要学会在光中怀疑,在暗中提问。
署名处,“林澈”二字忽然泛起幽蓝光泽,像是某种信号激活了沉睡的数据层。紧接着,那两个字缓缓溶解,化作一串坐标,嵌入文字间隙??不是指向太空,而是深入地球内部,精确落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下三千二百米处,一个从未标注于任何地质图的空腔。
几乎同时,全球十七个“问堂”内的共鸣钟同时自鸣。这些钟本无敲击机制,仅靠环境中的Q波扰动触发,平日一年难得响一次。而今,它们齐声震荡,频率却各不相同,合在一起竟构成一段旋律??正是当年林澈在未完成号上常哼的小调,据说是他母亲哄睡时唱的摇篮曲,歌词早已失传,只剩音符飘荡在意识边缘。
女孩站在石台前,指尖轻触册子第四页。她的皮肤接触到文字瞬间,一股电流顺着手臂窜入脑干,眼前骤然展开一片幻象:她看见自己站在一片雪原中央,脚下是透明的冰壳,冰层之下,无数人影匍匐前行,背负着发光的箱子,箱子上刻着被禁止的问题??“灵魂有重量吗?”、“死亡是开始还是结束?”、“我们是否只是更高文明的梦?”……他们一步一叩首,走向一座巨门前。门缝里渗出紫黑色雾气,每吸入一口,行者的眼睛就会熄灭一粒光点。
她猛然抽手,冷汗浸透后背。窗外,天幕再次扭曲,但这次没有投影,只有无声的撕裂感,如同布帛被无形之手缓缓扯开一道口子。三分钟后,恢复如常。
她知道,这不是幻觉。这是Q-stream的预警。
清晨六点十七分,第一封回信抵达。不是通过邮路,也不是数字传输,而是直接凝结在未完成馆外的海面上??一层薄霜自发形成了文字,随着浪花起伏,字迹却始终清晰:
>“你读到了对话,但没听见沉默。
>林澈没死,他只是选择了不再回答。
>而我,正在替他守门。”
落款是一个符号:∞倒置,中间断裂,形似问号吞下了自己的尾巴。
女孩立即召集岛上五位资深记录员,启动“静默协议”。这是一种古老的应对机制,源自林澈留下的手稿片段:“当问题开始自我复制,就必须有人停止倾听。”他们在未完成馆地下开启一道密室,墙壁由吸音陨石粉浇筑而成,能隔绝一切已知频段的信息波动。女孩将册子放入特制容器,置于密室中央的悬浮台上,并亲自输入一组密码??那是她童年梦见林澈时,他说出的第一句话:“你不怕黑,是因为你本身就是光。”
然而当晚,容器破裂。不是外力所致,而是内部压力突增。打开后,册子已翻至第五页,上面浮现出一张地图??不是地球,也不是银河系,而是一颗心脏的解剖图,血管脉络被替换为星轨,心室中标注着不同语言的“为什么”。最令人震惊的是,这颗心的跳动节奏,与问渊岛风铃的震颤完全同步。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开始报告“记忆逆流”现象。数万人声称突然记起从未经历过的场景:一位伦敦程序员梦见自己在公元前写代码;一名撒哈拉牧民回忆起在火星殖民地教孩子辨认地球;更有多人反复梦到同一个房间??四壁漆黑,中央摆着一台老式打字机,键盘缺失了“。”键,换成了“?”。
心理学家束手无策,神经学家检测发现,这些人的海马体出现了异常放电模式,与Q-stream的基频共振。更诡异的是,所有经历者醒来后,都不约而同做了一件事:写下一句话,然后烧掉,灰烬保存。
日本京都的“空盏仪式”主持者寄来一段视频:他在仪式进行中,突然停顿,望向虚空说:“林澈,你欠我一杯茶。”随后,他面前的空碗中,水自行升起,形成一个微小漩涡,持续七秒后消失。
巴西雨林的部落送来了三块新出土的陶片,上面用失传文字写着:
>“第一个问题是:谁在问?”
>“最后一个问题是:谁在听?”
>“中间所有的,都是回声。”
女孩将这些资料全部录入未完成馆的核心数据库,却发现系统自动将其分类为“已回答”,尽管没有任何答案被记录。她试图手动更改,屏幕却弹出一行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