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生活中的种种不易 > 第8章 我们都在路上(第1页)

第8章 我们都在路上(第1页)

我们都在路上。暮色将尽时,蜿蜒的山路被拉成长长的剪影,像一道无法挣脱的宿命轨迹。有人背着行囊匆匆前行,影子在残阳下被反复拉长又缩短,仿佛要丈量完世间所有的崎岖。远处的村落升起炊烟,却没有人为谁停留,每个人都朝着各自模糊的方向,把疲惫藏进被风吹起的衣角。

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宿命。从日升走到月落,把少年的轻狂走成鬓角的风霜。路过的每一片落叶都在诉说离别,遇见的每一盏灯火都只是暂时的驿站。有人曾并肩看过同一片星空,最终却在某个岔路口挥手作别,背影渐渐被风沙吞没。行囊里装着未竟的梦和破碎的誓言,脚下的石子硌得生疼,却不敢停下喘息——怕一回头,连前行的勇气都会消散在风中。

山风掠过耳畔,带着远方的呜咽。我们都是赶路的人,在时间的荒原上踽踽独行。偶尔抬头望见同路的旅人,短暂的寒暄后又各自沉默,仿佛早己明白,这场名为宿命的跋涉,终究要独自走完。路边的野花谢了又开,谁也记不清自己究竟走了多少个春秋,只知道地平线永远在前方,像一个温柔的谎言,引诱着我们不断走向下一段未知的旅程。

当最后一缕天光隐入群山,夜色将所有人的影子揉成一团。我们依然在路上,把脚印刻进每一段崎岖,任宿命的藤蔓缠绕着脚踝,却从未停止向前。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本真——在无尽的奔波中,寻找片刻的安宁;在注定的离别里,珍藏转瞬的相逢。它从龟裂的土地升起,被午后骤起的热流托举着,没有选择地开始了旅程。风是无形的推手,时而温柔地将它送上云端,看云卷云舒;时而又骤然加速,让它与同伴们碰撞、离散。它见过归鸟驮着夕阳坠入远山,听过寒蝉在枯枝里数着最后的心跳,却从不为谁停留。

有时它贴着斑驳的老墙根滑行,看青瓦上的苔藓悄悄蔓延;有时它又会被卷入孩童追逐的笑声里,在蒲公英的绒毛间打旋。不追云的高远,不逐花的馥郁,只在炊烟与薄雾的缝隙里,跳着无人能懂的芭蕾。它便借着最后一缕上升气流,奋力向上翻涌,在晨光里折射出细碎的金芒,然后,轻轻散开,舒展成一片薄纱似的云絮,悬停在瓦蓝色的穹顶。阳光穿过它透明的肌理,在楼下的香樟树冠投下斑驳的光斑,那些光斑随着枝叶的微颤轻轻摇晃,像一群跃动的金色小鱼。远处传来早市的喧嚣,被晨雾滤得格外柔和,油条在热油里滋滋作响的声音,混着豆浆的醇香,顺着风的余韵飘上来。它渐渐淡了颜色,边缘开始泛出淡淡的粉紫,像被看不见的手捻碎的棉絮,簌簌落在晾衣绳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在衣褶间洇开转瞬即逝的湿痕。窗棂的木格。金芒像极细的金丝,一格一格嵌进木纹里,把经年的旧渍照得透亮,倒像是谁在木头上描了淡金色的画。露水凝在格缝里,被阳光一烘,便化作细碎的银雾,轻轻巧巧浮起来,又落回青石板铺就的门廊。

石板缝里还藏着昨夜的湿意,几株青苔探出头,沾着圆滚滚的水珠。水珠里也盛着金芒,颤巍巍的,像捧着一小捧碎星。竹椅的影子斜斜搭在第三块石板上,影子边缘毛茸茸的,是被微风揉过的样子——风虽歇了脚,总还有些余温在空气里打转,撩得廊下那盆栀子晃了晃。

花瓣白得发透,边缘卷着浅绿的边,最嫩的那几朵还含着苞,花苞尖上坠着水珠,被金芒一照,倒像缀了颗珍珠。甜香就是从这里漫出来的,浓得化不开,却又清清爽爽,混着石板的凉、竹椅的润,在空气里酿出蜜似的软。

金芒渐渐爬得高了些,漫过竹椅的扶手。扶手上有道浅浅的刻痕,许是多年前谁随手划下的,此刻被阳光填满,竟像条细细的河,金芒在里面缓缓淌。影子也跟着动,慢慢缩成小小的一团,蜷在椅脚边,倒像是竹椅自己抱了团暖烘烘的光。

露水开始怯生生地退了。叶尖的水珠先落下来,“嗒”一声打在石板上,碎成八瓣,每一瓣里都闪着金芒,没等看清,又被蒸腾成更淡的雾,缠在栀子的枝叶间,和甜香缠在一起,悠悠地飘进门缝里去了。

整个院子都静着,只有金芒还在悄悄爬。老榆木窗棂的纹路上浮起暖黄的细浪,阳光顺着木格一格格往下淌,在竹椅的篾条间漏下碎金,倒像是谁把去年的诗笺撕成了片,拼在青砖地上。青石板缝里凝着昨夜的露水,每一滴都裹着金箔似的光,在凹痕里轻轻晃,晃得石板上的苔衣也泛着浅绿的亮。

金芒爬到栀子花丛时,脚步慢了些。半开的花苞被晒得半透明,花瓣边缘卷着鹅绒似的边,嫩黄的花蕊垂着蜜,风一吹,蜜珠就顺着花托滚进叶底。连那缕香都染了暖调,不再是清晨的清冽,倒像浸了阳光的酒,顺着金芒往廊下淌,漫过我的布鞋尖时,竟带着点甜丝丝的暖。

墙根的蟋蟀早停了叫,许是怕惊碎这满院的光。只有竹梢偶尔被风推一下,金芒便跟着颤,把竹椅上的影子摇成一团软乎乎的绒。我数着栀子花瓣上的光斑,一片,两片……数到第七片时,金芒己经漫过了石阶,爬到廊柱上,给那道旧年的裂纹镶了道金边。

日头该是要偏西了吧?金芒爬得越发慢,连空气都跟着沉下来。我坐在廊下不敢动,怕一动,这满院的光就会像水。

廊柱的影子渐渐斜长,在青砖上洇出深浅不一的纹路。阶前的野菊半枯着,花瓣上落着层薄金,风过时影子便轻轻颤,像谁在纸上扫了笔淡墨。我把手指蜷在袖中,看那金光漫过朱漆栏杆,顺着木纹一点点往下淌,在第三级石阶积成小小的一汪。

墙根的青苔也被染成琥珀色,砖缝里的蚂蚁拖着碎叶,在光影里时隐时现。西厢房的窗棂突然亮起来,玻璃反着刺目的光,晃得我眯起眼。原来日头正卡在檐角,像枚烧红的铜钱,要坠不坠地悬着。

院子里的老槐树静立着,枝桠间漏下的光斑在地上织成网。有片叶子悠悠打着旋儿落下来,穿过那网时,金光便随着颤了颤。我忽然想起母亲说过,太阳落山前的光是要回家的,它们急着往云里钻,往山里躲,留不住的。

可我偏想留。手心里沁出薄汗,连呼吸都放轻了。青砖被晒得温热,热气透过衣料慢慢渗进来,倒让人心头生出些安稳。檐角的铜铃纹丝不动,往日里吵吵嚷嚷的麻雀也藏进了叶底,许是怕惊散了这满院的金汤。

光终于开始淡了,像掺了水的蜜。墙根的阴影一点点漫上来,舔舐着石阶上的光斑。我知道该起身了,可膝盖却像生了根。我垂手站在朱漆门边,看着那枚"铜钱"最后一点轮廓没入西墙外的槐树林。檐角的铜铃突然轻响,惊飞了廊下蜷着的灰雀,却惊不散满院青灰色的影子——它们从屋檐爬下来,顺着石阶漫到我脚边,把下午晒暖的青砖又捂凉了。

廊柱上还留着半片夕阳吻过的暖痕,像谁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可阶前的青苔己经暗下去,连带着那丛月季也褪了颜色,花瓣边缘的金边被吮走似的,剩些蔫蔫的粉白。风从月亮门钻进来,卷起几片被晒得干脆的玉兰花瓣,打着旋儿撞在门槛上,又弹开去,像是想追着光跑。

我弯腰拾起一片花瓣,指尖刚碰到那点脆生生的黄,远处就传来更夫敲梆子的声音。"咚——咚——",两声响,把最后一缕游丝似的金光也震散了。方才还围着说笑的孩子们不知何时散了,连檐下那只总爱梳理羽毛的灰鸽子也不见了踪影。青砖地缝里的青苔被雨水润得发亮,映着廊下那把空了的藤椅。椅背上搭着的蓝布衫还带着皂角香,仿佛下一刻就会有人回来,拿起它披在肩上。

墙根的月季昨日还开得热闹,此刻垂着头,花瓣上滚着水珠,像是哭红的眼睛。几片被风吹落的花瓣贴在青石板上,被水流浸得半透明。远处传来卖糖糕的梆子声,闷闷的,隔着雨帘听不真切,倒让这院子更显安静了。

我蹲下身,看着水珠从檐角坠落,在石板上砸出小小的坑洼。那坑洼里积着水,倒映着灰蒙蒙的天,偶尔有蜻蜓点过,漾开一圈圈涟漪。滴水声像是老旧座钟的摆,一下下敲在心上,提醒着什么正在悄悄溜走。

墙角的蛛网被风吹得微微晃动,沾着的槐花瓣轻轻打着旋。去年这个时候,祖母还坐在藤椅上,教我用槐花瓣做香囊。她的手指枯瘦,却很稳,穿针引线时,阳光落在她花白的头发上,像撒了把碎金。

雨丝斜斜地织着,把远处的屋脊织成模糊的剪影。悬在灰瓦檐角的水珠,像颗迟迟不肯落下的泪,终于在风里颤了颤,坠向青石板。“嗒——”声音在空荡的天井里荡开,余韵撞在斑驳的粉墙上,碎成几缕凉。隔了三拍,又一滴跟上,“嗒——”,不疾不徐,像支漏了底的沙漏,在数什么。

檐下挂着褪色的红灯笼,竹骨早被虫蛀得酥软,蛛网从灯穗缠到廊柱,蒙着层薄灰。往日该有孩童扯着灯笼跑,现在只剩风穿堂而过,卷起阶前的枯叶,打着旋儿停在苔痕边。那苔是青苍的,漫过第三级石阶,被水滴凿出浅凹的窝,窝里积着隔夜的雨,映着檐角的天,是片瘦窄的蓝。

记不清是哪年春,祖母总坐在这里纳鞋底。她的老花镜滑在鼻尖,银簪绾着的灰发沾了些线头,手里的针在日光里亮一下,又没入厚布。“嗒、嗒”的滴水声混着线轴转动的沙沙声,她就数着针脚笑:“等这双鞋纳好,阿弟就能跑着上学了。”那时石阶还没这么多苔,她的木椅腿垫着布片,怕磨坏新刷的漆。

后来父亲总在黄昏回来,木屐踏过石阶的笃笃声,惊飞檐下的麻雀。他会仰头看天,说句“要下雨了”,然后接过母亲递来的蓑衣。现在蓑衣挂在廊下,藤条断了好几处,倒像谁张开的枯骨手,在风里晃。

水珠又落下来,碎在凹窝里,漾开一圈浅晕。晕开的纹里,能看见模糊的影子——祖母的银簪,父亲的蓑衣,还有我蹲在石阶上玩蚂蚁的旧时光。可影子很快被下一滴“嗒”声打散,只余下苔痕更青,寂寞更深。水珠从黛色瓦檐的缺口坠下,在青石板上砸出浅凹的水痕,又溅起细碎的银星,碎在阶前那片墨绿的苔上。苔是极厚的,绒绒地铺着,连石缝里都探出嫩黄的尖,该是许久无人踏过了,才敢这样放肆地侵占每一寸冰凉。

天井西方的天空很低,云絮慢悠悠地飘,影子在斑驳的粉墙上挪,像谁用淡墨随意抹了几笔。墙根立着半扇旧木门,门轴早朽了,虚掩着,露出里侧褪色的春联残片,红得发暗,只依稀辨得出"平安"二字的边角。门旁堆着断了腿的木凳,凳面上留着圈深褐的圆印,该是从前有人常坐在这里,手肘支着凳沿,望着天等日头落的。

水珠仍在数。数檐角垂着的旧铜铃,铃舌早锈成了青绿色,被风一吹,只发出"吱呀"的轻响,像老人含糊的叹息。数廊下悬着的蓝布灯笼,布面起了毛边,穗子缠在竹骨上,去年冬天的雪沫还嵌在褶皱里,泛着白。数墙头上斜伸的老梅枝,枝桠光秃秃的,却在离地丈许的地方鼓着几个圆胖的芽,是春要来了么?可春来了,这里也还是这样静。

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混着水珠滴落的节奏——咚,咚,咚。那声音在西方天井里打着转,撞在斑驳的墙壁上,又折回来,裹着苔藓的潮腥气,裹着旧木门的霉味,裹着梅枝里藏的寒意,沉甸甸地落进人心里。

许是许多年前,这里也有过笑语的。该是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追着滚到苔上的玻璃弹珠,小皮鞋踩得石板"哒哒"响;该是有位老婆婆,搬了竹椅坐在木凳旁,手里摇着蒲扇,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曲儿;该是有人在梅树下摆了方桌,温着酒,等月亮爬过墙头。可那些声音都被时光卷走了,卷进瓦檐的裂缝里,卷进苔藓的根须里,卷进铜铃生锈的铃舌里,再也出不来了。

只有水珠还在数。数空荡荡的屋檐,数无人踏过的苔,数被时光啃出缺口的记忆,数着这方天井里,慢慢流淌的,无人问津的岁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