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亮和张蒙丽的婚事,在高伟的全力操持下,总算圆满落定。小两口婚后,张蒙丽也顺理成章地来到了“高家湾农业”的厂房里帮忙。高伟对阿亮这个兄弟可谓是尽心尽力,不仅帮他成了家,也给了他们夫妻两个一份安稳的营生。阿亮对高伟更是死心塌地,干活格外卖力。
然而,表面平稳的运行下,高伟自己却开始面临创业以来最严峻的一次挑战——现金周转危机。
随着“高家湾香菇酱”在陈红的帮助下逐渐打开销路,特别是进入了几家本地连锁超市后,问题接踵而至。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高伟不得不接受超市苛刻的结算条件:货品上架后,卖完了才能结算回款,账期往往长达两三个月甚至更久。这意味着一大批货物压在那里,资金无法及时回笼。更棘手的是,对于临近保质期还剩一个月的产品,超市要求必须下架退货或大幅打折处理,这又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为了维持运营和信誉,高伟只能硬着头皮持续投入生产,以保证超市不断货,同时还要承担退货和折价的风险。高伟陷入了高频次投入,低频次回款的尴尬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高伟对内部管理做了重新的调整安排。他信任阿亮,让他负责本市及周边区县的香菇酱市场运营、客户维护和送货调度;李梦心思活络,就让她负责联系药材市场的收购和销售;王春兰因为孩子小需要照顾,外出不便,就让她和丈母娘张贵莲、张玲以及张蒙丽等人,组成生产包装的核心班组。虽然生产己经部分机械化,但订单增多时,几个人也忙得脚不沾地。
人员安排井井有条,生产效率也上来了,但高伟心里的压力却与日俱增。他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一个字:钱!开拓市场要钱,扩大生产要钱,支付工资要钱,应对退货折价更要钱。不投入,前期的心血可能付诸东流,市场会被别人抢占;继续投入,他手头可动用的活钱己经捉襟见肘,眼看就要见底。
他想起自己还有几百万存款,那是他早年打拼攒下的老本,为了稳妥和较高的利息,存的是五年定期,当时想着作为家庭最后的保障和未来孩子教育的基金。现在如果提前支取,利息损失巨大,等于这些年白存了,这让他万分心疼和不舍。可不取这笔钱,眼下的资金窟窿怎么补?
高伟把自己通讯录里有可能借钱的人在心里默默筛了一遍:
向陈红陈姐借钱,她肯定有实力,开个口二三十万或许不是问题。但高伟立刻否定了这个想法。他和陈红的关系复杂而微妙,既有商业合作,又有私密情感,一旦掺杂了金钱借贷,味道就变了。他不想因为钱而让这份关系失去平衡,更不愿欠下这种难以理清的人情债。向以前的生意伙伴借钱,和他们交情是有,但大多也是场面上的,开口借钱难免尴尬,而且数额不小,人家未必肯爽快答应,就算答应可能也会附带条件,向母亲拿回来以前放在那里的钱,二十万不是小数目,难免引来诸多询问和担忧。高伟也根本没有想去向阿亮、王春兰之类的借钱,因为毕竟他们是自己的员工,再说他们也没有钱。
盘算来盘算去,高伟沮丧地发现,竟然找不到一个能轻松、无负担地借给他二十万应急的人选。这种“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窘迫感,是他近些年顺风顺水后,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厂房里机器轰鸣,酱香西溢,一派繁忙景象,但坐在办公室里的高伟,却对着账本上越来越红的数字,第一次为钱发了愁,眉头紧锁,烟灰缸里很快就堆满了烟头。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他现在己经焦头烂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