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青春祭奠是什么意思 > 第1章 4 给斯大林公公的一封信(第1页)

第1章 4 给斯大林公公的一封信(第1页)

1950年秋,我进入“集英小学”,上小学西年级。班主任老师是个女的,姓李,名华,教我们语文和数学。她28岁,未婚,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老姑娘。

第一学期,我学习成绩表现不佳,在全班35名同学中名列第19名,属于中等偏下。另外,老师对我的品德评语写得极差。

第二学期,在一次语文课上,我因一篇作文受到李老师大大表扬,她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姚凯文这篇作文用词老练,如果放到中学,也毫不逊色。”

听到这句话,我当即有一种受宠若惊之感。

从此,我在作文方面脱颖而出,成为班级里优秀学生;由此成了李老师的得意门生,什么好处李老师首先想到我。真是一篇作文改变命运啊!

1951年秋,我进入小学五年级。这一学期,全校举行一次作文比赛,这个题目放在现在是闻所未闻的:《给斯大林公公的一封信》,我得了全校第二名。第一名是六年级的一个学生,三弟凯伦那时在校读三年级,我替他也写了一篇作文,得了第三名。老师带我们这些得奖的同学去看苏联电影,片名是:《幸福的生活》。

另外,我还奖励一本书:苏联作家写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凯伦也得了一些奖品,铅笔文具之类。三档名次,我们姚家占了两档,厉害不?

1952年秋,我上六年级,李华老师己结婚,并怀孕了。因她生育孩子,请产假回家,由一位名叫张安之的老师代为我们的班主任一段时间。

上课当天,张安之在自我介绍时,写下了他的家庭住址:上海淮安路49号。

之前李华老师也曾写过地址给我们,是:上海淮海中路1412弄(静村)18号。

李华老师出嫁后,改住吴兴路24弄15号,离娘家不远。这么多年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两位老师的家庭地址,那是因为进入我幼时记忆细胞的事情是终生难忘的。

张安之老师也很欣赏我的作文。小学毕业后,我曾几次去淮安路他家去看他,但都未碰到。他上课时不善于掌握课堂纪律,对我们学生太和气是不行的。既要有爱生之心,又要有严师之威。张老师前者有余,后者似稍嫌不足。

六年级上学期,在一次语文课堂上,张安之老师出了一篇作文题目叫:《我的志愿》,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当场完成。

当时我是这样写的:“我喜欢科学,科学使人类进步;我喜欢历史,历史使人懂得社会发展规律;我喜欢地理,地理让我在周游世界中,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风土人情;我喜欢文学,文学即人学,使我们有了深入了解人的本性以及生存状态的机会;我喜欢哲学,哲学有助于人类对世界、对人生规律的深层次思考;我只是不喜欢政治,因为政治最卑鄙。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政治没有原则性可言,只有利益冲突或权力斗争;政治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个怪胎……”

不料这篇小学生信手写就的作文竟然引来张安之老师长长的批语。他这样写道:

“你要好好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好好学习政治。一个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要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西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张老师是一个在教学工作中努力要求自己上进、积极靠拢党和政府的、40多岁的知识分子。他写给我的留言,字里行间充满着这样的激情;也充满着他努力赶上新社会、新形势下的迫切要求的誓言。

因当时《毛泽东选集》(一至三卷)刚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西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这句话是毛泽东的生动语言,也是他的首创。我第一次接触到这句话就是在张安之老师给我的作文批语中。

1953年夏,我小学毕业,考取了“市立真如中学”。

当时录取比例是3。5:1,初一共录取新生350名,编为七个班。我分在庚班,学号:16号,校徽号:1046。班里为全部男生,号称:“和尚班”。

我们班主任名叫孙明,是个女教师,教我们数学。当时她正怀孕生产,由吴兴周老师代理班主任。

吴老师50多岁,教我们俄文。他为人和蔼、治学严谨、师德极为高尚。

记得有一次上课,我迟到了,在座位上哭了。

吴老师立即用慈爱温和的语言安慰我说:“你是一个好学生,我相信你今后不会再迟到的……”

我停止了哭,而吴老师的慈爱、关怀、体贴,却在我幼小心灵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此后,我上学再没迟到过。

不想,俄文语言学了一年,居然就不学了。为什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