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之君?"陈浩笑了笑,"这个称号不错。"
"陛下,还有一件事。"王得财继续说道,"今日收到各地传来的消息,听说议和成功后,不少原本观望的士绅都表示愿意归附。"
这确实是个好消息。议和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和平,还提升了大顺政权的声望。
"看来这次外交胜利的影响比预想的还要大。"陈浩在心中分析着。
第二天,西安城的气氛依然热烈。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议和的事情,商户们也开始考虑与关东地区的贸易往来。
在茶馆里,一些老百姓正在热烈讨论:
"听说以后我们和明朝不打仗了?"
"是啊,闯王和皇帝议和了,以后就是和平了。"
"太好了,我儿子再也不用去当兵了。"
"而且听说还要开放贸易,以后生意会更好做。"
这些议论反映了民众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
而在大顺政权的各个部门中,官员们也在紧张地准备着各种后续工作。
外务司开始筹建常驻明朝的使节团;
军务司开始研究与明军的联合防务方案;
户部开始制定边境贸易的具体政策;
工部开始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当天下午,陈浩召见了赵维新,详细了解了更多关于明朝的情况。
"陛下,臣在京师期间,还有一个重要发现。"赵维新汇报道,"明朝朝廷内部确实存在很大的分歧,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机会。"
"怎么说?"
"那些支持议和的官员,如陈新甲、钱谦益等人,他们对我们的态度相对友好。如果我们能够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对维护协议的稳定很有帮助。"
"很好的建议。"陈浩赞许道,"你制定一个具体的计划,我们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合作关系。"
"是,陛下。"
随着议和成功的消息传播,整个西北地区都沸腾了。各地的大顺官员和军民都为这个外交胜利感到自豪。
而远在京师的明朝朝廷,也在适应这个新的现实。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议和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个协议己经成为既定事实。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滚动,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正在这个和平的机会中蓄积力量,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